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书法创美教学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书法创美教学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在传道解惑中,创美思想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环节。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自古以来,人们都用神形兼备这创美原则,来鉴别其优劣,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人们千百年来不倦地去研究它。

一、汉字以物象形的造型特色,决定了审美主体的形式

1 从造字上看,汉字源于以物造型,具备图画美。许叔重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告诉我们:“文字之初是能出声的图画”(《中国文字学》唐兰著)自汉代班固提出六书以后,据统计,古文字阶段,象形字占百分之八十。难怪乎唐人张怀罐说“形见日象,书日法象”嘛。

2 绘画讲究“胸有成竹”,书法讲究“意在笔先”。汉代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这阴阳不正是传统审美观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吗?王羲之遍游天下,登临泰山才悟出“意在笔先”的真谛,书法创作之初,要“囊括万殊”,达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书法要录》张怀罐著)这种依物象形的“形”与囊括出的“意”“理”统一,正符合艺术的神形兼备的创美原则,王羲之的老师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每一字,各象自其形,斯在造妙矣”。

二、探索层次深远韵味,开创以意境为审美主体的内容

1 从意境上探索其“深”。清代书法家把书法作品分为五品:神、妙、能、逸、佳。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把书法作品分“苍”“雄”“秀”三类,终归统一于一个“深”字,所谓深,那应该是意境深远、神韵深沉了。他提出从笔画、体势、章法三方面去考查书法作品,像是有所突破,本质上没有脱离意境范畴。

2 从笔画上看的是风骨美。卫夫人开筋骨论之先声:“善笔力者多骨”,“多力丰筋者圣”。后人就是用“颜筋柳骨”来评价颜真卿、柳公权的笔画特点的。晋代飘逸流变的行书和唐代稳健端庄的楷书,一急一缓,行成“鸳鸯沉浮”与“松卧高岭”的风骨美。

3 从体势上探索肥瘦相妍。

(1)肥瘦相宜。颍川人刘德升,字君嗣“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半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从张怀罐叙述的轶事中可看出体势美的端倪。

(2)欹斜相生。欧阳询之字,于平正中见险绝,正合刘熙载“体势要奇而稳”的审美观,而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以平和为美,更多的是追求点线陪搭的匀称,合符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以奇为美,反映出人在点线配搭时,体现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刘熙载认为体势之美正是二者的结合。

三、教学对策

1 兴趣是持之以恒的动力,审美教育是培养兴趣的途径。一方面,书法的兴趣来源于书法的功利性,在书写文字中,遇到的种种美丑矛盾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在读帖和解帖中,得到了审美享受,成为书法联系的原动力,而书法教学,更多的是后者。如果深入理解了汉字书法的创美原则,对汉字书法兴趣会迅速提高,也为书法创美有一个正确的指导。

2 书法技巧有规可寻,从有“法”开始,到无“法”的书写境界。法,就是作为功利性的方块字特点,从平衡稳定中找出方法,王羲之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上下衡所自然平稳。”汉字中合体字占80%以上,“远近宜匀,上下得所”,匀称美的效果,并不限于一字的笔画、部首的匀称,而且还包含与字、行之间的均齐之美。唐人孙庭过有言:“一言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明人汪世贞说得更具体:“一字管二字,二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书法作品则是形成了“体植必两,词动有配,左提右契,精味兼载,炳铄联华,静镜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佩”的相映生辉的审美效果。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矣”表明从规矩而入的道理。

当掌握规矩后,才从规矩而出。达到“道丽天成”的自然境界。更反映在章法上的,以求得气韵生动。不生动则无变,无变则无气,无气则无生命。变而贯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其形各异,众点并列,才能形成“为体互乖”,构成行云流水般的韵味美。

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是保证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态度。“破”与“立”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达到立,往往持否定的态度,对待初学者,特别是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书写习惯,要改变他,全都给否定了,往往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书法本生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审美观也并非很快就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南宋姜夔曾经批评世俗书法,“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今尤甚焉”。这样的观点,就不能用于当前的教学中去,在学习的某一阶段,或许还是难能可贵的呢。坡字,扁平中见烂漫腴润,并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天衣无缝,胜于自运”已经是大师阶段了。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