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以规范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小学规范化建设,是促进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加强小学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机制,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规范课程管理,强化依法治教
区教委认真组织全区干部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北京市《(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制订《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大课程管理力度,落实“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强化国家课程,完善地方课程,优化校本课程,积极构建具有海淀区域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小教科与督导部门联合下校开展课程计划专项督导检查,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树立依法执行课程计划的意识,不断规范课程管理。
(二)规范教学管理,增强管理效能
海淀区坚持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小学管理规程)加强小学教学和学籍管理的意见》,引导学校积极开展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规范小学招生、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工作;制订并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强教学常规和课堂常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加强备课、课堂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三)规范学校管理,构建发展平台
海淀区持续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先进校的评选工作,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采取“自愿申报、自主参加、自我激励”的方式,充分激发学校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创建评选,海淀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双先进的学校已达到52所,占总校数的44%,取得单项先进的学校达到25所。海淀区还将继续推进管理先进校评选工作,力争到2010年70%的学校达到管理先进水平,每所学校都达到规范化水平。
在管理先进校评选的基础上,海淀区率先开展了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的创建与评选工作,坚持重导向,明确评选目的;重过程,细化操作环节;重内涵,提升办学经验;重示范,发挥辐射作用。每所优质校都要经历三年的创建过程,评选过程真正成为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创建育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持续发展的过程。经过两批素质教育优质校的创建与评选,现有的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已成为“垂教育思想之范,率素质教育之先”的排头兵和领头雁。通过创建评选活动,搭建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激发办学活力,海淀区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
为进一步发挥优质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区教委出台《海淀区小学以素质教育优质校创建为载体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每所优质校都至少与一所北部新区小学或城镇相对困难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缩小校际差距,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区域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二、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
海淀区采取“分层指导,分项推进,分段实施”的“三分”策略,引导学校以特色求发展,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
(一)注重目标引领,促进特色形成
海淀区结合学校类型多、差异大的特点,积极倡导“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组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地处区域最北端的苏家坨学区的七所学校,充分利用地区民间资源,把民间艺人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技艺,初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上庄学区挖掘村镇资源,以民间花会为载体,村校联合,共育共享,将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文化引人学校,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北部新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海淀区民族小学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技艺传承活动。
为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海淀区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五个一”活动,即:写一笔规范汉字;会一种民族技艺;有一项体育爱好;背百首古文诗词;学一项生活技能。各校结合实际,为学生施展才华、提高素质提供条件,创设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立足校本实际,推动特色发展
海淀区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丰富和拓展学校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海淀区注重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建设,组织校本课程调研、评选与展示活动。在北京市率先组织召开了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讨现场会,海淀区总结推广培星小学的典型经验,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充分肯定。
海淀区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要求,结合区情,制订了《海淀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指导意见》,遵循“以校为本、量力而行,以生为本、因需设课,三级课程、相互协调,完善管理、有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目前,全区所有小学均开设校本课程,海淀区的校本课程呈现出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的特点。在第一轮课程改革总结大会上,海淀区评选出16项小学课改专项成果,特色校本课程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向东小学的《认识海洋》、海淀学区劳技中心的《陶艺与软陶制作》、培智中心学校的《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批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各具千秋、百舸争流的生动景象。
(三)实施项目带动,打造特色品牌
为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每所学校各得其所,自主发展,区教委成立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有高校教授、知名校长和特级教师等共50余人,依据学校需求,启动“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建设”等七个项目。“学校文化创建”项目旨在创建学校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学校特色建设”项目旨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学校管理改进”项目旨在指导学校改进教学,探索有效提高质量的途径。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下,学校以项目为纽带,组成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立足校情,深度实践,内涵发展。项目运作形式包括前期调研、实地考察、专家问询、深度访谈、现场诊断;提出建议,学校改进;再度深入,印证发展。同时,海淀区也力求通过项目学校带动其他同类型、同层次的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项目启动一年多来,每所参加项目的学校都在发展、变化、提升,校长有了新的思考,办学有了新的举措,工作也有了新的成效。
三、以质量为根本,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质量至少包涵学、教、管三方面的内容,学的质量是核心,教的质量是关键,管的质量是导向。教育行政部门应树立科学、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树立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监控的意识,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一)重视过程监控,抓实全面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海淀区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二是制订并下发了《海淀区小学教学质量“五级监控”实施细则》,建立了“五级教学监控”网络,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各层面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三是逐步建立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监测与评价体系。2007年,海淀区作为市教委选定的小学阶段学业监测与评价工作试点区,根据市教委关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淀区小学实际,开发、研制了《海淀区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主要涵盖四大领域。海淀区还有效实施并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索发展性评价,不断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面向全体,区分层次,明确导向,细化要素,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健全小学教学工作年会制度,每年都要结合学业质量监测情况,明确教学工作主题和阶段任务。
海淀区探索性地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全员学业质量监测,开创性地全面总结、反馈全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监测情况,创造性地构架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发展性地对学业质量监测情况及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反馈与评价。海淀区注重运用监测数据指导教学,分学科、分领域向学校反馈质量现状,以此指导学校教学改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更新了干部教师的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提高了干部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质量监控从他律走向自律,促使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聚焦课堂教学,力求增效减负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海淀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立足课堂提高质量,持续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性实践与研究。
第一,深化校本研修,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海淀区主要采取“课题引领一课例研究—行动跟进—实践反思”的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和实践,组织校本教研开放日和开放周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海淀区制订了《关于海淀区小学认真落实干部听课制度的意见》,由区教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干部每学期听课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全区反馈。
第二,有计划、分梯次地开展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研究课、展示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探索教学新模式和学习新方式。几年来,区级组织各类研究课、评优课等活动十余次,参与做课的教师达25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充分调研学生负担状况,探究增效减负的途径。海淀区组织关于学生负担情况的调查,并出台了有关文件,对每天各年级的作业量、学生在校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2008年五年级学生学业监测中,我们作了全体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研”,就学生每天作业量、集体补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员无记名调查。调研结果统计:有74%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从整体上来看,全区小学生作业量基本适当。在关于“是否集体补课”的调研中,仅有8.56%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经常进行集体补课。调查显示:全区大部分学校都能做到不集体补课、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但的确有少数学校存在负担过重现象。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归因分析,促使学校认识到过重负担不仅难以提高学业质量,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身心健康,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整改提高。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是小学规范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海淀区通过搭建平台锻炼队伍,研究实践培养队伍,典型引路带动队伍,健全机制提升队伍,人文关怀凝聚队伍。
教育发展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海淀区进一步明确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努力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中层的管理执行力和教师的教育实践力。
启动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项目。海淀区着力加强校长教学领导力建设,组织校长听课、评课、上课活动,组织校长管理实践和办学思想论坛等,引导校长回归课堂,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情,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
启动中层干部执行力培训项目。海淀区要求管理干部每学期对全校听课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做到“三个一”: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听一次有关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报告;撰写一篇教学管理工作体会或论文。海淀区还组织开展教学干部现场研究课和培训、研讨、交流活动,开展优秀管理干部和管理创新奖评选工作,促使干部不断提高引领教学、指导课堂、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启动教师素养提升项目。以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为契机。海淀区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培训。经过学校和学区推荐,近500名教师参加区级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活动本着注重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培养、注重素养提升的原则,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笔试、说课答辩、学科技能展示等三个阶段的展评活动,同时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开展班会和设计方案展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海淀区教师队伍现状,区教委研究制订了《海淀区小学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工作方案》。并将有步骤地开展面向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全员进行达标考核,促使每一位教师一专多能、教有专长,切实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海淀区还大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实施“421计划”,依托“名师工作室”,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带头人,形成骨干教师带动全员的教师逐级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名师”后备人才。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础,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奠基性作用。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突出,但是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管理不够规范、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等问题。基于此,海淀区小学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现区域小学教育新的突破:以规范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以质量为根本,促进内涵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海淀区;区域教育;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