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学教育家颜元与漳南书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学教育家颜元与漳南书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颜元是清代初期著名的实学教育家,他对传统的理学思想进行了批评,认为传统的学习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他倡导学以致用,躬行实践。由他主持的漳南书院也以传播他的“真学”、“实学”思想,体现了他的教育特色,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实学教育;颜元;漳南书院

颜元成长的时代是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他小时候也是学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但是随着西方文明传入我国,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工业革命。而中国长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忽视实用,颜元感觉到传统的教育对我国的束缚。所以颜元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经世致用。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漳南书院,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书院。地处河北肥乡县,是以清初的一所义学为基础扩建而成。康熙三十三年,郝文灿携陈子彝的书信不远百里到颜元的住处,请其主院事,不久又去拜访“陈说百端”,停留了十日。第二年,张文升“以币聘予,再辞”。第三年,郝文灿派漳南书院学生苗尚信到博野北杨村,“进聘仪,掖起复跪者十日”,颜元终被感动,“告先祠行”,携养孙颜重光和弟子一同前往漳南书院。[1]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期间打破陈规、力行教育改革,摒弃了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条,漳南书院的改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教育主张,使漳南书院成为清初独具特色的书院。

一、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做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逐渐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崇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清末,古代书院逐步改为学堂。河北漳南书院是清初书院的代表。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一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2]

因为颜元成长于明末清初,他的教育观点形成于清代初期。在对前人教育观念的批评基础上,颜元提出了自己的实学教育,认为实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类人能够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他受邀主持漳南书院也是要在书院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培养出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

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可在书院的对联上见其一二。颜元曾为书院的习讲堂

题楹联曰:

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

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3]

上联旨在勉励学生革除弊端、打破陈规。意为保存孔子的真儒学并躬行实践,挣脱世俗、宗派、训诂、帖括这些牢笼束缚。下联旨在勉励学生学实学经济、把握政事关键。意为恭敬地体谅皇帝的意愿,学经济以把握人才、政事、道统的关键所在。对联表现了颜元针砭时弊、倡导革新的气概,其语言锋芒毕露颇见才识胆略。“励习行”和“学经济”是对联的思想精髓,是培养经世实用人才目标的浓缩。[4]

通过这个对联可以看出其实学思想,在这里颜元并不是完全否定前人的教育思想,他保留了他认为有用的儒学思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各个方面,是当时学术中的一朵奇葩。

二、漳南书院的管理制度

书院的管理,主要是规范书院的人员职责、经费调配,安排各类教职人员配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及考查管理和课外指导,是书院实施运行及取得质量水平的有效保障机制。

颜元据颜元在《漳南书院记》中记载,“斋有长,科有领,而统贯以智仁圣义忠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可见,漳南书院有较为细致的管理体制,院有院长,斋有斋长,科有主任,管理层次分明,治学有序,这种思想在以后的学校中也有类似的体现,现代大学的管理也是层次分明。书院的管理规章采用颜元在杨村教书时订立的《习斋教条》。颜元到达漳南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讲读此“教条”,可见颜元对此规章甚为重视。《习斋教条》总共20条,条目为: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勤起学、慎威仪、肃起冠、重诗书、敬字纸、习书、讲书、作文、习六艺、行学仪、序出入、轮班当值、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习斋教条中的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或已不觉新奇,甚至或已成糟粕,但在当时来说,却是一个创举,它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等许多方面,很具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5]

颜元还特别重视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常规化。他以十日为一周期,制定了周课程表:一、六日课数;二、七日作文;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还制定了日课程表:“每日早晨试书毕,讲《四书》或经,及酉时,讲所读古今文字,俱须潜心玩味,不解者不妨反复问难,回讲不通者责。每日饭后仿字半纸,改正俗讹,教演笔法,有讹落忘记者责”[5]。这样的规定使得学生不会因为每天学习相同的课程产生厌烦,课程每天有所不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书院的规章体现了较大的教育管理价值,如“轮班当值。凡洒扫学堂,注砚,盛夏汲水,冬然火,敛仿进判,俱三日一班。”意在培养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责任感;“尚和睦。同学之人,长幼相敬,情义相关。”[6]意在教导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劳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敬可亲,最后达到虽然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但是他的信仰还是不会改变的。

三、漳南书院的课程设计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以读经史子集为主,学生都是传统学习,没有什么实学教育,书院的教学皆以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为标准,偏文词、重义理,崇尚经史古文。但是颜元的教育思想就不同了,他重视实学教育,对前人的教育思想有所超越,他提出的实学教育在漳南书院得到了实践。

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谟》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 ;“三物” 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实颜元提倡德“六府”、“三事”、“三物”,它们的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因为“六艺”“进可以获禄,退可以食力”,内可修身齐家,外可治国平天下。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绝非“复旧”之举,而是托古改制,其内容并不限于“礼、乐、射、御、书、数”,“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予虽未能,愿共学焉”颜元还以自己读《论语》的经验和体会,即“前二十年见得句句是文字,中二十年见得句句是习行,末二十年见得句句是经济”,来说明即使是实学教育中的经史学习也要学生汲取经世济民的知识,提高习行能力。“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者。”[5]

晚年的颜元在河北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颜元初到漳南书院便令学生分班,在书院的布局和课程设计上,颜元向郝文灿提出了新式的改革构想:“请建正庭四楹曰‘习讲堂’。东第一斋西向,榜曰‘文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斋东向,榜曰‘武备’,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东第二斋西向,曰‘经史’,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西第二斋东向,曰‘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其南相距三五丈为院门,悬许公‘漳南书院’匾,不轻改旧称也。门内直东曰‘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直西曰‘帖括斋’,课八股举业,皆北向。以上六斋,斋有长,科有领,而统贯以智仁圣义忠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元将与诸于虚心延访,互相师友,庶周、孔子故道在斯,尧。舜之奏平成者亦在斯矣。置理学、帖括北向者,见为吾道之敌对,非周、孔本学,暂收之以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制,俟积习正,取士之法复古,然后空二斋.左处傧价,右宿来学。” [1]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看,其教学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六艺”,又增加了近代具有工商业经济及生产技术特征的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包括军事和体育方面的内容,适应了社会的工商业经济发展趋势及市民阶层思想意识内在要求,彰显了实学教育思想内容的绚丽光彩。

四、漳南书院的历史价值

因漳水泛滥,漳南书院仅办了4个月即告结束,时间短暂而急促,使颜元更宏大精微的教育思想无法通过实践得以展示与印证,这不仅是河北书院史的缺失,也是清代书院教育的遗憾。但是,许多存在事物的变动转化,其意义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自身的内涵及后续的价值。[6]颜元重习行的实学思想力图从实践方面给中国传统儒学以突破,希望借此改变儒家社会实践和经学教育的困境。其习行的内容则蕴含着近代科学的萌芽。他所提倡学习的水利、火学、工学等与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有着相通之处,在当时社会上具有启蒙意义,是进步的思想方法。

总之,颜元的实学教育以及他主持的漳南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对传统教育的反叛,对我国近代的教育尤其是以后的教育影响深远。同时漳南书院的教育内容对现在的教育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六斋教育和现在综合性大学的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新时代颜元的教育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漳南书院的教育内容中提出了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这与现代的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培养专业技能。这样的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且其创新的精神也鼓励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更加完善。实学思想和漳南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思想无论在清初还是现在乃至未来都会有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漳南书院记.习斋记余[A].王星贤,张芥尘,郭征.颜元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7:412,412,413,413.

[2]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颜习斋先生年谱[A].颜元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7:778.

[4]吴洪成,于洋.明清之际实学教育颜元与河北漳南书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

[5] 陈山榜.颜元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