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庄子自由观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庄子自由观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庄子是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尤其是庄子表达的一种个性张扬和自由逍遥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影响甚大,同时也可以说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始讨论自由问题的思想家。因此,很有必要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做一下讨论。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思想,庄子为什么会提出自由这个命题,同时重点探讨庄子的自由思想的内容和本质。以期能够有所收获。

关键词:自由;逍遥;无待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03-02

一、人何以不自由

在庄子眼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生灭转化,均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道的运行产生出来的必然结果。“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知北游》)所以,庄子提出了“命”的范畴。①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人有生有死,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现实,所以说这都是“命“。《德充符》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即使是那些可以暂时掌握的事情,像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也有可能失手,也是不可能实现绝对的自由。

正是庄子的这种命运的思想,所以在庄子的文中带有明显的悲观色彩。在《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东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一生始终在为一些事情忙碌,却不一定会达成自己的心愿;有一些情况则是自己碌碌终生却不知道为何而忙碌。庄子的悲观主义还表现于对统治者彻底绝望、对变革现实毫无信心,例如《列御寇》记载庄子说:“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君王犹如凶猛的骊龙,随时可能把人W为粉末,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而在《山木》又记载庄子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徽也夫!”在昏上乱相之间,志士仁人不能施展宏才伟略,是非纷然淆乱,现实没有丝毫转机。由此可见在当时那种战乱纷争,政治黑暗的时代,庄子对人生、对君王、对国家一概失去了信心。②

而我们再看庄子对待死生的态度是那么的豁达,也就不为奇怪了。在庄子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他“箕踞鼓盆而歌”,而他的好朋友惠施批评他没有人情味,而庄子反驳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恨然寝于巨室,而我嗽嗽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在这里庄子表达了他对生命起源的看法,他认为生命只是“气”的一种不断增加消减地重复过程。人的死亡是其精神回归到了生命的源头那里,从这方面来看,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庄子在其《人间世》中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说庄子的自由是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一种不可违抗的命运观为前提的。另外一点就是庄子所表达的这种自由是一种脱离身体、物质与现实的一种绝对自我精神中的自由,说白了就是一种对于苦闷现实的一种逃避与开脱,既然在当时这种残酷、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寻找到实现现实自由的途径,那我就寻找一种现实中无法剥削压榨的绝对自由。而庄子的“逍遥游”这样一种自由观,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与佛教中的解脱思想是相类似的,庄子与佛教这种解脱思想的前提条件都是承认现实是“苦”的。

二、庄子的自由思想

(一)齐物与平等

齐物论是庄子自由思想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一种平等主义思想,正是具有了这种万物平等、万物齐一特性,因此才为逍遥游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庄子大宗师》云:“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这里认为不要随便的将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其优劣,对于造化者来说,万物与众生在它眼里都是平等齐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齐物论》又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是说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是基于自己片面有限的成见,并各执一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庄子发出了“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感慨,这些都是人们执于一己之见造成的结果。这种执见反映出人的一种“成心”,由于人成心的存在,还造成人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自我与外物的对立。这种物我对立,一方面使人与外界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人的心灵因为感受外界的压迫而痛苦不堪;另一方面,使人产生爱憎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处处感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而不得自由。③在庄子看来虽然世间万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皆种也”(《寓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至乐》),同时万物的来源上都是一致的,“万物皆一”(《德充符》)、“万物一齐”(《秋水》)。并且在这种“齐物”的态度下,庄子进一步提出“同彼是”、“齐是非”、“等贵贱”、“一生死”等一系列主张。④

并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庄子认为人的不平等,都是人为地树立某种标准所致,用道德仁义来划分君子小人,掩盖了人本性的一致性。⑤《庄子・骈拇》中说到:“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君子和小人都是为了所谓的身外之物而死,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二者没有什么区别,而世俗之人以所谓的仁义道德来衡量一个人死的价值是片面的。

(二)通往自由的途径

在庄子看来,金钱与地位本无善恶、贵贱道德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贫富穷达,是“命之行”、“物之情”,自然而然,因而,对待贫富穷达的明智态度也只能是自然而然。⑥虽然金钱与功名十分的诱人,但是一味地追求,最终也不过是用隋侯之珠去弹麻雀罢了,损失是巨大的,得到的却十分微小(《让王》)。庄子认为人要想获得最终的自由必须要不为金钱和名利的诱惑,达到宠辱偕忘的境界。而庄子却把这样一种超越与物质的观点达到了极致,像是“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山本》)庄子甚至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连自身也要忘却,也要舍得。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一种摆脱了金钱与地位的诱惑,亲近大自然的自然而然自由逍遥的生活。⑦就像是《庄子・让王》中所说:“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他向往的是一种恬然自得的田园自然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庄子虽然竭力否定各种物质的诱惑,以及倡导要“忘身”、“忘我”,但是他本人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物质依赖,最多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解脱罢了。因为任何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东西都是站不脚的。

另外,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还要放弃世俗生活中传统狭隘的偏见。庄子在《秋水》中举了很有意思的例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里的不可语是说,这些人与物都局限于社会生活中强加给他们的那种既定的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是不可能领悟到庄子所说的那样一种自由的境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破除掉传统的那种“是非观”。在庄子看来,人们所说一切是非观念,包括各种道德理念都是虚假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说:“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齐物论》)。虽然人们的认识水平的高低会收到所处的时代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偏颇,但是就像加达默尔所说的那样,“并非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⑧因此也可以说正是存在这种谬误和偏见,人类才会不断向着真理和自由不断地前进,而庄子的论断则就这样轻易地因为暂时的偏颇和谬误而否定所有一切的“是非观”,如果按照庄子的思路,或许才会真正取消了人类追寻自由的能力和权利。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由是一种绝对化的自由,是一种经过严格修养后才能达到的状态或境界,它是超越时间的―无古无今,不生不死的。⑨另外一点就是庄子的这种自由是精神性的自由,实质上来看,这种自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巧妙地回避,而这种超越的现实自由,也只能存在一种绝对理想精神之中。

注释:

①李远杰.庄子自由观及其人文精神论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②刘笑敢.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矛盾[J].文史哲,1985(03).

③万勇华.庄子自由观论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④同③.

⑤马作武.庄子平等、自由观发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⑥徐春根.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⑦同上.

⑧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7.

⑨李远杰.庄子自由观及其人文精神论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参考文献:

[1]翟云玉.略论自由的本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04).

[2]霍布豪斯,朱曾文(译).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康德,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谢扬举.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J].哲学研究,2004(02).

[5]储昭华.是自由的种类之分还是自由与权利之别――伯林“两种自由”理论再认识[J].学术界,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