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工不必再给别人“做嫁衣” 自主创业让他们一样大有可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工不必再给别人“做嫁衣” 自主创业让他们一样大有可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批农民工不愿意再给别人打工,辛苦奔波,居无定所,

而是希望就地取材或者回家创业。

他们该如何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他们该如何积累经验,积累资金,尽快做好创业前的准备?

他们又该如何经营,克服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努力生存,发展状大?

大批农民工转换思路

不再打工而是自主创业

河南商丘虞城县刘集乡返乡农民工刘言成,在谈及自主创业的观点则是:“在外打工,总不能干一辈子。只要有条件,早晚还得自己干。”

刘言成是2000年开始到福建打工的,一直在一家农资企业干活。他说:“很多企业干活都没有什么保障,有的甚至劳务合同、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统统没有。可是,每当企业经营不善、效益滑坡时,立即让你走人,没什么感情可说。这10年,我换了6家企业。”今年春节过后,不想再被甩来甩去的刘言成,东拼西凑外加小额贷款,投资10多万元在县城开了家农资门市部。刘言成说,选择回家创业,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在外地打工时得不到尊重,没有归属感。如今,刘言成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他说:“自己的小店,刚开张肯定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好好干,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农民最讲实际,不管给别人打多久的工,生活仍没有保障,看病贵、子女上学难、住房租房贵等一系实际困难,都是导致农民工萌生创业念头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普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刘言成说:“我们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不全为了孩子?”2006年,刘言成去福建时曾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小孩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可是,进城里的公立小学太难了,入专门为农民工办的私立小学,教学质量又上不去。刘言成最终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由爷爷奶奶照顾。可每次在电话中听到孩子要爸爸的哭声,刘言成就发誓,一定要自己创业,赚钱了也让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谈到安家住房的问题,很多农民工说起来更是心酸、感慨。刘言成说:“在福建打了这么多年工,真没想过要在那安家立业。就拿房子来说吧,城里的房价根本不是我们这些打工仔能承受得起的,价格低一点的保障性住房,我们没有城里户口,连买的资格都没有。那种不现实的东西,还考虑它干啥?”

现在,刘言成有个理想,那就是尽快攒钱在老家县城买一套体面的房子。在谈到未来时,拥有中专学历的他无限憧憬地说:“我这辈子估计不可能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当城里人了,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在县城自主创业,未来的生活应该挺有希望的。”

借助自身技术优势

他把足浴桶卖到全国

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地处金堂县东南边缘,距县城58公里,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镇。这里没有没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没有丰富的可开发自然资源,更没有发展工业的先天条件。面对日趋紧张的金融秩序和日益高涨的民工返乡热潮,第一批返乡的农民工代表向忠国决定,何不利用当地政府给予返乡民工资金和技术的便利,带领村民自主创业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忠国的馨怡木业厂诞生了。

今年35岁的向忠国(13678058***),是广兴镇和平村人,馨怡木业厂创始人。

2003年,向忠国随建筑队来到新疆并担任木工,月薪3000余元,但受天气和地理条件影响,建筑队工作时间通常只有半年,剩余半年时间没有工资保障。一年平摊下来,其月薪不过1500左右,除去生活开支,一年也结余不了多少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忠国越来越不安于这种低收入生活,却又找不到更适合自己的工种来改善生活。

2006年,向忠国与表弟罗杰一次不经意的谈话打开了他迷茫的心扉。当时罗杰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成都尚浴科技有限公司,他用商人的眼光打量着表哥,说:“你拥有精细的木工技术,呆在建筑队里太浪费了,怎么不想一想自己搞一点事业呢?”这话说中了向忠国的心事。“你有什么好建议?”向忠国问道。罗杰说:“目前,市场上的浴脚桶、大黄桶等成品供不应求,前景可观。如果你有兴趣办个加工厂的话,我可以负责销售。”一语惊醒梦中人。罗杰的建议正应了向忠国的心怀。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向忠国拼命积累资金和技术,等待最佳时机出手。

2008年底,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民工返乡潮一浪高过一浪。广兴镇工委积极响应市县总工会号召,多措并举帮助返乡民工创业、就业。向忠国看到了创业机遇。一方面,自己技术日趋成熟,资金到位;二方面,浴脚桶、黄桶市场受金融风暴影响不大,依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三方面,大量民工返乡,可从中挑选部分素质较高的作为创业之初的助手;四方面,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工创业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工委全力服务民工创业。

2009年1月,向忠国从新疆回到广兴,并开始筹备建厂事宜。3月,自筹资金4万余元,聘请工人2名,开始在农村老家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开始试产浴脚桶。通过近两个月的摸索,两名聘请的工人技术日趋成熟,产品数量和质量也日趋提高。

随着需求不断增加,规模也慢慢扩大,2009年5月招工1人,6月招工4人,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规模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15人,投入由最初的4万增加到16万余元。在加工坊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许多新问题也出现了:电压不足,两台机组不能同时工作,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场地太小,限制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没有足够资金周转,原材料购买困难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厂的发展。

广兴镇工委在调查返乡民工创业情况过程中得知了这一情况,镇工委主任亲自为他协调解决场地、电压等问题。经过几次协调,向忠国租用了原广兴粮站作为新场地,原粮站承包方承诺为其完善场地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为帮助向忠国缓解资金压力,广兴镇工委积极对上争取无息贷款3万元,为其扩大规模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馨怡木业厂月产浴脚桶3000余套,产品畅销全国甚至出口到了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实干善思科学管理

养黄鳝带动乡亲致富

“路是自己闯出来的,打工不如自己创业”,这是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粮食系统下岗职工胡景林,在打工和创业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创业经验。高中文化的胡景林(15870780***)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牛劲,于2006年成立余干县京伦鳝业生态科技园,主营生态黄鳝繁养,现在,京伦鳝业生态科技园养殖面积达55亩,年饲养种苗20000斤,年产值近百万元,创利润四十余万元。

2001年,由于粮食系统改制,铁饭碗打破了,刚过而立之年的胡景林瞬间变成了无业青年。面对生活的考验,凭着生性好强从不认输的性格,敢于面对现实,不等不靠,胡景林毅然南下,来到广州佛山开始了打工生涯。由于无任何技术和经验,第一次出门在外的他只能是靠打零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为了能够多挣点钱,他兼职打几份零工,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每天的超负荷体力劳动,让他疲惫不堪。虽然每天如此拼命,但是同样没有改变生活面貌,仅能维持糊口。不甘平凡的他,通过反复思考,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一技之长,再怎么打工也很难致富,难道自己年纪轻轻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活一辈子吗?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自己一定要整点什么,活出个人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站上看到介绍家乡特色水产养殖有关报道,这让他眼前为之一亮。就此他每天工作之余,多方收集养殖方面信息,并利用节假日深入广州等大城市各个水产批发市场进行精心调查。发现黄鳝行情比较稳定,价位高。2004年末小有积蓄的他,毅然辞去比较稳定的工作,选择回家乡搞黄鳝水产养殖。

其实,余干县的特种水产养殖在瑞洪镇已发展多年,黄鳝养殖并非什么新鲜事物,然而不曾涉足过水产行业的胡景林,对于黄鳝养殖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一心创业的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牛劲,虚心向本县有经验的黄鳝养殖户请教。在拜师求学过程中有很大部分养殖户思想保守,怕教会了别人,砸了自己饭碗,不愿意对外人传授养殖技术。经过几个月的本地市场调查,发现本县黄鳝养殖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为了尽快实现自自创业梦想,他2005年年初便踏上漫漫求知路,遍访全国各地黄鳝养殖精英,虚心汲取成功养殖户的先进经验,求知足迹遍布湖南益阳、常德,湖北洪湖、仙桃等地区。

凭着一颗诚挚的心及不服输的性格,他学成归来,于2006年5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齐了3万元,采用租赁方式在余干县水科所租得10亩水面试养黄鳝,这就是鳝业生态科技园最初的雏形。由于优质黄鳝苗种来源困难,他主要采取市场收购和野外捕捉二种方式进行收集。养殖黄鳝要吃苦耐劳,更要技术高超,,胡景林没日没夜地蹲守在塘边,用心观察记录黄鳝养殖,并研究和翻阅大量黄鳝养殖资料。由于是第一年试养,经验不足,对水温控制不严,池塘消毒不彻底,一些黄鳝生病死亡,加上当年商品鳝的市场价格偏低,当年亏损1.5万元。面对首战失利,胡景林并未气馁,认真分析总结失败原因,并主动找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同志,共同探讨交流养殖心得,及时找到导致养殖失败的七大原因。

年轻气盛,满怀抱负的他,非但没有退缩,2007年重整旗鼓,加大投资力度。一年来他吃住在池边,白天和员工认真操作养殖每道程序,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沟通、探讨养殖难题。皇天不负有心人,2007年鳝业科技园实现扭亏为盈,黄鳝养殖所带来的高产、高效,让他尝到创业的甜头,更加坚定他的创业信心,同时也让他明白“养殖这行业考验的是综合素质,光会吃苦蛮干不行,还要会善于思考”这一道理,为做强、做大鳝园,他总结了“实干善思,科学管理”八个字,作为场训与全场职工共勉。在他和养殖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科技园已由当初一个人、一个毛棚加十亩水面发展到如今的拥有自己的苗种繁养基地,养殖面积达55亩,年饲养种苗20000斤,年产值过百万元,创利润四十余万元,聘用5名农民工的生态科技养殖基地。

胡景林致富不忘老百姓,他将多年来积累的养殖经验,汇编成册无偿馈赠给周边养殖户,为了让广大失业农民更好地掌握黄鳝养殖新技术,他多次举办鳝农学术交流讲座,将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养殖爱好者。值得一提的是,洪家嘴乡、鹭鸶港乡、东塘乡的养殖户虽然养殖时间久远,但由于不善交流、还在沿用老一套养殖法,养殖一直停留在粗养的层面,致使养殖效益一直停滞不前。后在胡景林帮助下,他们先后进行技术改造,进行反季节养殖赚取差价,经济效益一下就上去了。尝到甜头的养殖户纷纷扩大规模,现如今,他们中的不少养殖户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年产值均在六七十万元。

去年受金融风暴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因失业纷纷返乡,胡景林又帮助十余户返乡农户从事黄鳝养殖,并对他们进行定向技术帮扶。到目前为止,胡景林在场里共举办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共培训100余人次,辐射带动农户近300余户。

抓住机遇百折不挠

新鑫活性炭厂拉动一方经济

江西省新干县荷浦乡张坊村的刘辉江(13879618***),曾经是一名多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对创业强烈的渴望,他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新干县新鑫活性炭厂,成功迈出创业的一大步。

刘辉江对创业渴望的萌发源于艰苦的打工生涯。他自小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1991年7月高中刚刚毕业的他不等高考成绩的公布,孤身一人就来到广东,寻找致富的机会。初到广东,他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无社会经验,只能任人摆布。在纸厂做过搬运工作,在建筑工地做过散工,到贸易公司从事过销售工作,到修车厂干过修理工。务工地点从广东到福建,由云南到上海不停地变化。最终,他在上海兴长活性炭公司停下了漂流的脚步。在这个公司他从普工到车间主任,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刚开始那几年,无论地方如何换,工作如何变,他每天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而工资却只有五六百元。在这段时间,他心中有了一种强烈的创业渴望,暗中发誓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有了这种愿望,他在工作中无论多苦多累,他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技术,学知识,了解市场规律,慢慢地积累经验,以便创办自己的公司。

2008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刘辉江所在的公司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刘辉江返回家乡,发现在自己家乡也有一家活性炭企业,新干县新鑫活性炭厂,且该企业正濒临倒闭。此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顶下了这个企业。为了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总共100万元全部投到企业。凭借自己打工学来的过硬技术,企业很快恢复了生产。但那时全球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产品销路成了大问题,刘辉江便带着样品,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找到以前工作过的企业活性炭公司企业销售部负责人推销产品。由于市场不景气,兴长活性炭有限公司对他的要求不置可否。刘辉江就在厂子边租了房子住下来,每天在上班时准时到销售部经理办公室,不厌其烦地请求他接受自己的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销售部经理答应了他的要求,留下了样品。最终,刘辉江便接到了兴长公司的订单,企业获得了生存空间。

短短九个月,刘辉江的新鑫活性炭厂就由一条生产线扩展到三条生产线,职工多达到64名,而这其中有21名是2008年和他一同返乡农民工。对于如今的成功,刘辉江仍不满足,他说:“我感觉,返乡创业要比在沿海城市奋斗的机遇更好。返乡农民工除了选择继续外出打工外,应把家乡创业作为一个理念巩固下来,一旦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就要抓住机遇,尽快致富。”

自主创业困难很大

期望政府扶持更要自身提高

综观农民工创业成功的案例,多是属于机会拉动型创业。他们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创业者优势,如敢于承担责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多数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市场及社会资源等,通过对家乡的机会和市场的发现,进行投资。由于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等方面都有较充分的准备,所以创业成功的几率较大。

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农民工创业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对机会发现和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也有限,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对财富、利润回报的预期,而对利润的低预期。使他们难以产生强烈的创业动机;而由于缺乏保障,使他们对创业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具有较低的承受能力,这也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趋于保守,缺乏足够的开拓创新能力。知识水平低,经营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经营和管理知识和经验有限,则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此外,农民工创业项目单一,创业培训、扶持政策不足,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影响了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农民工自主创业,一方面极需政府多方出手扶持帮助,另一方面,也需农民工在打工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累相关业务技能,增强市场经营能力,从而实现主观上的万事具备,只待“机遇”的东风一到,便可以火烧连营,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