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首当其冲\吉光片羽的误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首当其冲\吉光片羽的误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使用“首当其冲”不要断章取义

关于“首当其冲”,要说两点:一是怎样讲,二是怎样用。

先说怎样讲。“首当其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其他辞书的释义基本相同。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讲,便其说不一了。“冲”,一般都释为“交通要冲”。“当”,有的释为“面对”,有的释为“处在”,有的释为“承受”。说承受交通要冲(如《汉语成语学习词典》的解释),根本讲不通。说面对交通要冲或处在要冲的位置是可以的,但是前面加上“首”字,首先处在交通要冲的位置,难道还有其次处在交通要冲的位置,显然也讲不通,况且由“处在交通要冲”引申出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的意思,也比较牵强。其实问题就出在对这条成语出处的认定上。一般辞书都认为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春秋末年郑国已经衰落,夹在晋、楚、吴之间,处于要冲之地,如果处理不好同周边三个强国的关系,随时有灭亡的危险。如果认定出自《汉书》,那么“当其冲”自然就是“处于要冲”的意思。这样一来,这条成语就很难解释清楚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刘洁修先生在《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便指出,“首当其冲”又作“身当其冲”,语出《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当时袁绍大军包围易京,公孙瓒危在旦夕,他给赶来救援的儿子公孙续写信,企图里应外合夹击袁军,不料信被袁绍截获,经陈琳篡改后送出。这句话就出自陈琳的《更公孙瓒与子书》。“岂意今日身当其冲”就是哪里料到今天自己会承受袁绍重兵的攻击。这里的“当其冲”,“当”是承受的意思,“冲”是冲击、攻击的意思,与《汉书》中的“当其冲”字面相同而意义不同。后来把“身当其冲”的“身”变成“首”,就成了“首先承受敌人的冲击”,从这个意义引申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顺理成章。因此,认定这条成语源于《献帝春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再说怎么用。“首当其冲”包括三个义素:首先,承受,冲击。只有同时符合这三点,才能说“首当其冲”。例如《清史稿・兵志九》:“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梁启超《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我国中诸大市镇,其金融机关率皆外国人握之,恐慌一起,则此等机关首当其冲。”巴金《家》二十二:“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茅盾《生活之一页》一一:“但到底是旅馆,一旦清查人口则首当其冲……我们几个外江佬住在那里……容易引起注意。”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只抓住一个“首先”,而置“承受”、“冲击”两个义素于不顾,把整个成语当成“首先”、“首要”、“第一位”、“最前头”……的同义词。近年来这样理解和使用的情况相当普遍,仅从最近一个多月的媒体中便可找到一大堆例子,酌举数则如下:

1.要有力推进建会(按,指建立工会)工作,首当其冲要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工人日报》,2011年8月25日)

2.“三大类体系”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改善民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南方日报》,2011年8月2日)

3.教育优先发展,投入必须首当其冲。(《人民日报》,2011年7月29日)

4.《时代》评出世界上九大看似“岌岌可危”的建筑……全球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自然在榜上首当其冲。(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8日)

5.市立医院在这次创建活动中,必须首当其冲……力争顺利通过全国评审,使菏泽市立医院跻身全国300所区域优质医院行列。(人民网,2011年8月10日)

6.我省高教事业首当其冲,大获裨益……高教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贵州日报》,2011年8月16日)

7.随着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大,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被人认可和关注,电影首当其冲。(《北京晚报》,2011年8月30日)

“首当其冲”在例1中相当“首先”,在例2中相当“首要”,在例3中相当“处于首要位置”,在例4中相当“居于首位”,在例5中相当“走在最前面”,都只相当一个“首”字,显然属于误用。而例6例7把“首当其冲”当成“最先获得利益”、“首先受到关注”,与“最先受到攻击、遭遇灾难”的意思截然相反,无疑也是错误的。

成语是由几个词构成的固定词组,通过整体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必须全面掌握成语的含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断章取义,只能造成误用。

吉光片羽”与“一鳞半爪”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艺文类聚》六十七引《海内十洲记・凤麟洲》也记载:“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晋・葛洪《抱朴子・对俗》也说:“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吉光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活三千年,用它的毛皮制成裘衣,入水不沉,入火不焦,汉武帝时西域就曾进献过一件吉光裘。后来人们就用“吉光片羽”(神兽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诗文字画或文物。例如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长历拾遗表》:“唐初孔氏颖达犹存,今已不可得见,独其吉光片羽流传于断楮(楮:构树,古人用构树皮造纸,故用作纸的代称)残墨之间,学者得因是以考见当时之日月,诚不可不宝爱而珍惜之也。”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九八:“有自南昌以谭壮飞(按,即谭嗣同)遗诗一章见寄者,盖戊戌入都留别友人之作云。吉光片羽,愿与来者共宝之。”朱光潜《艺文杂谈・谈书牍》:“魏、晋以前,著录的书牍多为吉光片羽,言简意赅而风味隽永。”魏金枝《编余丛谈》:“多少鸿篇巨著,都在历史的灰尘中淹没了,而某些精湛的片言只语,反而如吉光片羽般永久留传下来。”

我所以列举那么多书证,就是想使读者通过这些典范用例,体会到应该怎样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这些书证告诉我们:第一,“吉光片羽”只能比喻具体的诗文字画或其他文物,而不能比喻思想、精神、风貌之类的抽象事物;第二,这些东西必须是古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现在才产生、出现的。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说“吉光片羽”。现在有人没有弄懂这条成语的含义,只看到“片羽”二字,便断章取义,把它曲解为“片断”、“部分”、“零星”之类,用来形容现在才出现的、抽象的事物,以致造成误用。请看例句:

1.水和墨的结合不论在宣纸、画布、录像和摄影,都让我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幻化成为漂浮的云、层叠的山峦,或者仅是勾起记忆里的吉光片羽。(《大公报》,2010年12月5日)

2.这些见解或许只是一些吉光片羽,甚或因不成体系而带有一些即兴的色彩,却无不有着两刃相交的剀切与直抵内心的透彻。(《广州日报》,2008年7月14日)

3.影片到底如何,我还没看到,只好说说幕后的吉光片羽。(人民网,2007年11月5日)

4.一次旅游只能领略(这座城市的)吉光片羽。(《厦门商报》,2010年7月21日)

5.虽然选取的只是吉光片羽,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可知全豹 ,足以反映这个群体的全貌。(人民网,2007年9月30日)

例1是说“水和墨的结合”可以勾起画家记忆里的一些片断,例2说林谷芳先生的见解可能只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东西,例3是说作者要谈谈幕后鲜为人知的零星花絮,例4是说一次旅游不可能领略厦门的全貌,例5是说选取省(市)委书记亲民活动照片的一部分编辑成册。“吉光片羽”在这里比喻的都是现在出现的而不是古代遗留的,而且除了最后一例都是抽象的事物,想要表达的都是“片断”、“部分”、“零星”之类的意思,与成语的原意大相径庭,显系误用。

以上诸例中的“吉光片羽”其实都可以改用“一鳞半爪”。“一鳞半爪”比喻事物的一部分或零星片断,无论具体的和抽象的、古代的和现代的事物都可以用。例如:清・叶廷《鸥陂渔话・莪洲公诗》:“身后著作,年久多散佚,余遍为搜罗,仅得诗三帙……于诸集殆不过一鳞半爪耳。”萧乾《伦敦三日记》:“一个旅行家的印象总是一鳞半爪,十分片面――我心里想。”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这条成语用于以上诸例正好合适。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