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净瓶甘露 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净瓶甘露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年孤军奋战,像我这样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内向”了。说是内向,其实是向内,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已经有一条江,而今晨她是一根紫藤,有诗为证:

我只有一根紫藤,一条江,一个家。

江水今日是紫色的,烟霞从上往下,

采薇采真,送往水中的家——

家也是烟霞,水国烟村

在木船底下,小船儿经过,

有人上船,有人回家。

你的家怎么会落到水下去了呢?这些年你又在做什么呢?你写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到底想说什么呢?朋友这样问。说来话长,其实也很简单。

这些年,我一直以沉默为栅栏,保护并丰富自己的内心,直到不久前,有朋友提议,我们想把你的作品介绍到法国,你写一个作品简介,再译成法文如何?

我说可以,但心中并不乐意。这不仅因为这些年自己对西方世界越来越失望,还因为,内心的创作,源于江河大地,现实、历史,无须与红尘世界过多交流。有几个朋友说说话,我已经很知足了。

可一个朋友偶尔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你别这么想呀,就像用柳枝播撒净瓶中的甘露。有好的作品,当然应当传播。”

我说:“有道理。”而回头反省,这些年自己的作品有那么纯净么?答案是肯定的。我为此感到欣慰。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有点儿像“红楼”中“冷香丸”的制作,这些年,我的确用心采撷了我以为世上最美最真的甘露,藏在我的净瓶,我的作品中。现在,我要鼓足勇气,向世人做一个简介。喜欢的人,可以去瓶中取水,不喜欢的人,可以绕开就走。

在过去的12年中,我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了长江边,在三峡淹没区采风、创作。具体来说,我写了一个“长江边的古镇”系列作品,目前已出版四部,分别是《白帝城》、《江有汜》、《沉沙》、《河广》。

我怎么会选择做这样一件事,12年来,倾尽一切,完成一个人的“三峡工程”呢?

简而言之,我从前在北京读书期间,遭遇了精神幻灭。1990年之后的10年,先后在中国西部及欧美地区独自旅行漂泊,直到2000年来到意大利庞贝古城。在那里,我亲眼见到公元79年被火山掩埋的城池,城中的一切让我觉醒顿悟:庞贝被维苏威火山掩埋,而在我的故乡——长江三峡,一百多万人的家园将被江水淹没。自己可否像当年小普林尼记录维苏威火山爆发一样,记录下淹没区的文化历史呢?这样一想便回到祖国,从2001年至今,沿长江边采风、创作。

回望这部“长江边的古镇”系列,我看见一幅长江边的“清明上河图”——近百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是任何历史书上没有的真实历史,是一个人用心创作的真实文学——倾听江河大地的声音,以现实记录历史,正是我的创作初衷,也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白帝城》

开篇引用《圣经·希伯来书》(13:14)中的话:“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找那将来的城”。全文分“冬藏”、“春祭”、“秋收”、“夏声”四部分。我独自出发,沿江而行,寻访淹没区,在许多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地方”,记录“大历史”——在鱼嘴记录即将沉入江底的古镇原貌,每家每户的真实生活;在涪陵老茶馆,听老人讲述闻所未闻的神话传说;在长寿、珍溪、蔺市、武陵、巫山,记录各地的“景”,那都是古人用诗歌对当地景观的精彩描述,世代相传,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已濒临遗忘失传。循着这条线索,拾拣历史的“残砖碎瓦”,我试图用它们建立起一座“将来的城”,白帝城。这里曾是刘备托孤的地方,也是当代孤儿寻梦寻亲的理想场所。在白帝城中的“观星亭”内,终于思如泉涌,吟唱出古老而清新的现代诗歌。

《江有汜》

书名引自《诗经》:“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汜,是指大河之中流出主流之后又返回主流的支流。我辈的精神道路也是如此。

这部作品分两部:《水位139米》,《新田白水溪》。

《水位139米》是一部日记体的真实记录,正如我在“引子”中所说:“眼前的水位是139米,从前不是这样,今后水位仍将上涨;换句话说,眼前的一切转瞬即逝,连同生命本身也正在消亡——怎么办?当我沿江旅行,寻访故人故园,才发现心灵因怀念祖先而得到慰藉,生命因祝福孩子而有了希望。”就这样,我沿淹没区一路前行,走的还是从前的地方,记录的却是眼前的此时此刻、瞬息万变的场景。

《新田白水溪》是一首长诗,记录了新田古镇的神话传说,历史命运,从诞生之初的“插栈为业”、耕地开荒,直到被江水淹没的全过程。其中的灵感,源于一颗当代心灵与先辈之心互相碰撞、感应的结果。我曾翻译过《兰波作品全集》,从内心深处实现了“通灵”的状态,并付诸创作实践。

《沉沙》

书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也是《沉沙》的主题。

在淹没区反复旅行,我发现许多“沉沙美玉”——那些默默无闻的贫穷人,当他们开口讲述历史的时候,如美玉出水,宝藏出土。而在历史的大潮中,他们几乎被整体淹没。这又让我想到所罗门在《传道书》中的话:“城中有一个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纪念那人。我就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

在此,我的心思与先辈相通。这些“沉沙”具体而微,汇集在一起,构成无垠的沙滩——一幅长江边的历史画卷。而最终,我仍回到文学的核心——诗歌,用当代诗歌传承民族梦、古人心。

《河广》

书名也源于《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比喻试图穿越历史,望见故国家园——尽管时光已逝,家园沉没,我依然可以将生命化成河流,传承江河血脉与先辈灵魂。有如《约翰福音》(2:19)中,有人正拆毁神殿,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原来,“耶稣是以他的身体为殿”。在《河广》中,面对破碎的家园,被抛尸露骨的祖坟,我亲临现场,记录真实历史与人民的苦难和心声。而这一次,我找到一个倾诉对象,一个同车的女孩,带她一起寻找家园,并一路追寻她消失的身影,将古镇的历史回音,带入现代都市,将“大河”引入当代与未来。

目前,以上四部已出版,第五部《采真》也已完成,尚未出版。这是一部诗集,试图恢复《诗经》传统,开篇即引用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第六部《往生》正在写作中。今年夏天,我刚从三峡回来,不久后还要再去,回到我的“紫藤”、“烟霞”之中,回到沉默与祝福中。

而写到这里,我还是想说:假如真有净瓶甘露,我只想洒向我的故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