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动画艺术“假作真处真亦假”的假定性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动画艺术“假作真处真亦假”的假定性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如果说“假定性是任何艺术的基本属性”这一说法曾经受到过一定程度的质疑,那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虚与实的界限被淡化和打破之后,数字化技术将艺术的这种假定性属性无限加固和拓展。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门特殊形式,动画艺术其本身已经具备了极强的假定性,一旦和数字化技术完美融合,更是将电影艺术的假定性思维发挥到了一种“假作真处真亦假”的境界。

[关键词] 动画艺术;假定性;视觉影像

一、动画艺术的思维本质

一门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将其与其他艺术样式进行区别的根本,是确保该艺术具有独立品格、能够成为独立艺术样式的关键。因此,艺术的本质特征也就成为艺术思维得以确立的直接依据。同时艺术思维也是作为对艺术本质特征性的进一步印证、作为艺术特性得以实现的途径而存在。[1]

所以,我们研究动画艺术的思维本质自然先从动画的本质特征入手。

什么是动画?许多书籍给出了看似文字不同,但本质内涵却相同的概念:动画是创造生命的手段,使原本没有生命的形象(绘画、雕像、玩偶、物质、符号)获得生命与性格。

中国电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对动画还曾说过,动画电影对于生活的反映不求外在生活形态的逼真,而具有拟人化、夸张性和象征性等诸多特殊的艺术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动画是一种高度的假定性艺术。假定性思维是动画艺术得以展现魅力的根本所在。动画艺术又是影视艺术的一种,从电影最初的本性而言,它产生过两种本性倾向,即真实性和假定性问题,就如同无数的学者去讨论人性善恶的问题一样,这组对立而又矛盾(两相对立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讨论的永恒话题)的争论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开始了,而动画影片的诞生则成为电影假定性论断的有力佐证。

二、从动画剧本分析:“假作真处”的表现手法

(一)拟人化

最相信动画影片真实性的应当是4岁以前的孩子,这时的孩子相信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对着画中的人物讲话,抱着玩具睡觉,相信梦境的真实,恐惧黑暗中的“鬼怪”。 如同懵懂之初的原始人类相信世界万物都有灵魂一样(万物有灵论是人类第一个有结构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思想体系):大山会发怒,河水会咆哮,草木会伤悲,星辰会睡觉。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泛灵论”。这种认知源于“物我同一”的观念,即用自我的状态和特征来定义世界。

而当我们再回过头来观看动画剧本的内容时,就会发现动画世界所展现的正是“万物有灵”“物我同一”的思维框架。如何使万物有灵?在动画艺术手法中,拟人化就是直接的处理方式。

“灵”即“灵魂、生命”,如何创造生命?“生命在于运动”。一旦物象活动起来就会增强立体感和现实逼真感。动画一词Animation本身就是源自拉丁文字anima,是“灵魂”之意,而animare则指“赋予生命”,因此animate用来表示“使……活动”的意思。[2]

可见动画艺术实质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万物活起来,将孩提时期的童心幻想转化为现实,让杯子去唱歌,让凳子去跳舞,让白云去哭泣……所以才会有无数人认为动画是人类造梦的工厂。动画影片轻易地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物象,将人们的情感思绪层层剥开,明知是假,却也要随着片中真实的情感跌宕起伏。尽管知道动画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虚拟化的,可是一旦它们被拟人化的赋予了人类所特有的真性情后,观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进入角色的处境。虚构一旦得到观者“同感”,就会产生真切的体验,影片的真实性也就得以确立。

(二)幻想化

动画影片的假定性以虚拟为基础, 营造出具有原创性的幻想空间。而一切的幻想都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夸张和变形(即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目的的放大缩小或扭曲事物的特征)。就像动画大师迪斯尼所说的:动画片的首要责任就是把生活卡通化。如何把生活卡通化?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生活在真实的场景中的虚构角色,比如《龙猫》《小马王》等动画影片。当我们把虚构的角色龙猫、小马王等从影片中剥离出来之后就会发现,剩下的与现实生活没什么两样:生活在恬静的农庄的普通两姐妹;在原始的美国西部,到处捕捉野马、修建铁路的骑兵团。

一种是幻想意境中的真实角色,比如《圣诞夜惊魂》《玩具总动员》等动画影片均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奇特的魔幻世界:人们幻觉中出现的各种鬼怪(楼梯下面的怪手;骑着扫把的巫婆;床下发亮的红色眼睛……)生活的万圣镇;孩子心目中各种玩具快乐生活在一起的玩具家园。

一种是基于真实情感上的假想角色和场景,比如《僵尸新娘》《千与千寻》等动画影片,尽管角色和场景都充满了大胆的幻想,但其中男女之爱和母女之爱这种爱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在生活细节处理上更是惟妙惟肖地模仿着现实生活。

幻想由情感而生又复归情感。所以无论动画剧本是怎样凭借着假定性思维运用幻想、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只要它所诠释的内涵是我们每天都面对和希望的时候,动画影片的真实感就得到加强。

(三)符号化

符号化(以象征符号表现抽象的概念)是假定性思维的又一艺术手法。在文学意境中描述的七窍生烟、汗如雨下、眼冒金星、火冒三丈……诸多情形在电影艺术中很难真实地演绎,但在动画影片中却可以表现出来:鼻孔里耳朵里喷出大量的气旋、全身不断流淌的小水滴、头顶上盘旋飞舞的小星星(有时也可以用叽叽喳喳的小鸟)、眼睛里熊熊火焰……这里的气旋、水滴、星星、火焰等均是一种符号化的语言,它通常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但又能加强感觉体验和情绪特征。

尤其当动画影片不再只是定位在儿童身上的时候,许多成人动画短片更热衷于用一些程式化的符号来体现成人世界的生活状态和对世界的哲理性思考。比如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为了鸟儿们》就是借助小鸟这种带有隐喻性的角色来暗示人类的社会状态。还有《点与线》《平衡》和《失物招领》等动画短片几乎都采用了这种符号化的手法。

三、从视听语言分析:“真境假作”的制作技术

让“静止”的东西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动画也因此而诞生。动画是在制作有生命的角色,可以是绘画的,可以是泥塑的,可以是缝制的,可以是木偶的,也可以是电脑生成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可以是专门制作的也可以是现成的。但这样的角色如果没有视听语言的加工也只是僵硬的,缺乏生气的。就像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说的:“怎么动比什么动更重要……”如何让动画影片角色鲜活起来,如今除了运用最初的“视觉暂留原理”,当下“真境假做”的高超电脑技术已是动画必不可少的工具。

电脑技术俨然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最强势的制作工具,它所带来的视觉奇观和心理震撼已经打破了它只能创造梦幻的偏见,运用它制作出的动画影片可以更将人的情感处理得更为细腻,可以让故事更为饱满和生动,从而震撼人的心灵。所以和实拍电影的视听语言相比,动画片的制作方法更具有高度假定性。

和实拍电影不同,动画片视听语言中所谈论的摄影机都是假想出来的。和实拍影片导演相比,在每位动画导演的头脑中都有一架虚拟的摄影机“真实地”存在,形成头脑当中的“摄影机思维”,能够撇开现实的很多局限以及技术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与想象,赋予摄影机能动的创造性,达到实拍影片无法达到的各种镜头效果:超大特写或者超大全景、大场景或者有复杂结构场景的拍摄、真拍人员无法达到的很多特效,在动画当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完成。[3]

技术上的完善可以使很多场景表现得更为逼真和可信。如《极地特快》拍摄奔驰而来的火车头时,以平视、俯视、仰视等多种姿态连续拍摄,真实再现了火车的速度和气势。

还有动画影片中转场、镜头衔接等诸多方式也较实拍影片更为丰富和自由。如《晴空战士》表现华的一组连续镜头,景别连接为大全景―近景―大全景―特写―全景―中景。这样的大档差错位给观众的除了强烈的视觉刺激以外,还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华所处情势的紧张。

动画影片就是这样神奇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着虚拟的真实和真实的虚拟。人们是如此迷恋动画虚拟技术所带来的特效达到了比“真实”还要精彩的“真实”,亦是如此用心去品读心理上和感知上的真实。

四、从影视效果分析:“虚实相生”的视觉影像

视听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的一种主流,影像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逐渐中心化,并改变着一系列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当动画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冲进影视之门的时候,就开始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观感。动画影片的假定性思维模式和假定性技术手段将视觉影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狮子王》《冰河世纪》《花木兰》《汽车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等优秀3D动画影片的问世已经让我们品尝了视觉大餐的特别味道。

3D动画“无中生有”地创造画面,模拟真实,超越真实,让人真假难辨,使“眼见为实”的视觉经验显得幼稚可笑。电影艺术开始不可避免地运用动画的技术手段和动画效果去拓展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从而将人们领进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影视新天地,完全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面。

曾经代表着数字电影里程碑的《最终幻想》彻底颠覆了虚与实的界限,它所塑造的虚拟人物甚至让许多明星汗颜。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技术的虚拟手段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赋予“真实”人物虚构的情感,就会让观者感到这种虚拟的真实是对真实的否定。这样的视觉影像是失败,这种虚拟的真实也会束缚人们。因此很多观者认为《最终幻想》带来的只是技术的炫耀,而缺乏影之“魂”。

动画艺术的假定性是需要建立在真实体验上的,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现实“真实”背后的真实,这是一种脱离了电影技术和物质层面上的真实。电脑技术所营构的现实,即使是用数字技术合成的,但它仍然是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感觉真实为依托的,从而转化为艺术真实。比如《魔戒》《哈利•波特》《黑客帝国》等数字化影片,以及在电影界掀起一场风暴的《阿凡达》都是如此。这些影片在结合动画艺术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让观者产生“虚实相生”的视觉影像。让人在观看的同时不是在物质现实层面去相信银幕上的现实再现,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去认同,体验一种观影的愉悦。[4]就像动画大师宫崎骏所言:“我们不要太执著于日常的真实情况,而要给心灵的真实、思维的真实以及想象力的真实一个空间。”

或许用“假作真处真亦假”来形容动画假定性思维所带来的心理感触亦不足以表达吧!

[参考文献]

[1] 吴秋雅.电视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

[2] 冯文,孙立军.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

[3] 赵前,丛琳玮.动画影片视听语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14.

[4] 张哥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264.

[作者简介] 陈永明(1969― ),男,湖北大冶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