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中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国外比较教育研究学术成果的影响。要想使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朝着适合我们自己需求和特点的方向前进,就必须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而提出来的。本文从梳理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实现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以求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46-02
比较教育是教育学科中重要的分支和研究领域。比较教育主要用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揭示其相似性与不同性,探索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趋势,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1]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而逐渐成熟,而我国的比较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从外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中进行借鉴的。然而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将国外的先进经验简单改造进行本土化就足够了,更为重要的是使本学科从本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从而实现学科的本土生长。王长纯教授提出的中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提出的。
一、王长纯教授“和而不同”的比较教育发展方向的解析
纵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是比较教育研究起步但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阶段。1840年英国侵略者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包括传统知识阶级的解体。这一阶段,洋务派官员、维新派人士以及其他人士和学者开始主张“兴西学”并实际考察和研究外国教育,同时还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发展主张。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是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分支的阶段。这个阶段各种著作林立,目的是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或为比较教育课程提供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学科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都扩大了其研究范围,并且产生了很多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著作,在方法上也紧跟外国发展的脚步运用了历史学的方法。
第三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这是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却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并且从1980年起大学恢复开设了比较教育学课程,同时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从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梳理可知,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在21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紧迫要求下,比较教育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宏伟事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同时也要求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必须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而另外一方面,要想使我国的比较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使比较教育具有我们本国的特色,即要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能打破西方中心壁垒、勇于创新和探索的我国自己的比较教育学,这就需要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遵循“和而不同”的方向。“和而不同”也就是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地将国外教育经验和情况介绍到我国。比较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面向世界来研究国际教育的优秀思想和先进经验,兼容并包。而这种研究和借鉴也应当是在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了解我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有分析、有批判、有原则的进行,这也就是“和”,并不是盲目的轻信,不是“同”。不能说我们在复制一个美国教育或者德国教育,而是在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当然,从微观层面上而言,这里的“和”还包括教育事业发展中各国共有的或者是相通的规律和经验借鉴,这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教育所必须要遵循的。而所谓的“不同”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情况,如传统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等。“和而不同”就是要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同时注意因地制宜。
二、实现中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
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告诫我们要坚守自我,同时也需要勤求博采、广泛吸纳,要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且同其他文化互通有无、保持开放。然而,比较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停留在强调方向、态度上的改进,并不仅仅谈论“和而不同”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清楚如何实现我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这就涉及到途径、方法问题了。在王长纯教授“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个学科的发展其基础是其所处的文化传统,而理论又是学科发展、传承以及指导实践的工具,实践则是学科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最重要也是最终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来谈我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问题。“和而不同”从某种内涵上而言,提倡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和而不同即坚守自我吸纳他人,和而不同即扬弃。而扬弃的基础便是我们对文化、理论以及实践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费孝通先生所言就是要求我们要对本国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有利于我们在借鉴他国经验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经验融入到本国的文化成果之中。这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尊重,也体现了各种文明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关系。具体到比较教育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关注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哲学对比较教育建设的意义。至于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这一因素,那是因为对一国文化的研究对比较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顾明远教授认为文化研究首先是比较教育中的一个内容,且文化与教育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文化研究具有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等作用。[4]中国的比较教育建设一定要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上,从自己的哲学里吸收丰厚的理论营养。
理论自觉也是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个提法,理论自觉强调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中国比较教育学在发展之初就借鉴和吸收了大量西方较为成熟的比较教育学说,并且引进了一系列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这是我们开启一个新学科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如今对国外经验和成果的大量引入使我们似乎形成了无论遇到什么现实问题都在国外经验中寻求解决方案,将国外经验当作圣经一样朝拜的习惯。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不良影响,使我们自己失去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致成为外国教育理论的附庸和傀儡。理论自觉具有时代性特征,这要求我们对理论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时代性是引领理论自觉不断向正确轨迹发展的一把钥匙;理论自觉也具有革命性,这是理论自觉的本质特征,革命性也即批判性与辩证思维意识;理论自觉还具有创新性,理论必须跟着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理论自觉的灵魂所在。
实践自觉是实现我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方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是对理论的批判与创新,最终都要归结到实践上来。中国传统哲学中就强调知行合一。比较教育研究不仅仅是论文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更需要其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的受众能够理解并付于实践,进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进行创新。
上述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文化自觉强调的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理论自觉注重的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自主创新精神,当然这种创新是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依归的。只有达到了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创新才能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而最后实践自觉既可以说是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落脚点,也可以说是两者的基础。
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以及实践自觉三者体现了中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方向的三个重要方面。只有我们“自觉”了,我们才能明白哪些是“和”哪些是“同”,进一步学会怎样实现“不同”。
三、思考
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要求比较教育研究不能对西方比较教育学术成果简单移植,中国的比较教育必须要在基于对本国文化和国情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本土生长”。面对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后殖民主义”也悄然降临。
当然,“和而不同”仅仅是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和原则上做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是具体的做法以及最终应呈现的我们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构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另外一个重要话题。
参考文献:
[1]王长纯.论比较教育的前沿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85-89.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
[4]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