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末,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社会文化急剧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大众文化迅速占领文化市场。

一般认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一对矛盾对立的存在。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文化,是高雅文化,是用来载道的、用来启蒙的,它强调对于纯粹精神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而大众文化从价值取向来说,和精英文化完全相反,它倾向于对物质的追求,具有流行性、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性等多方面特征。

大众文化的渗透无孔不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也不例外。大众文化正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地影响、改变着语文教育。如何面对大众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带来的冲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隔膜

不管是传统社会的四书五经还是新式学校教育诞生以来的语文课程,一直以来,语文教育强调的都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语文课程被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承担着传递意识形态的重任。然而,最近30年以来,大众文化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消解正统意识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推行文化上的享乐主义、嘲弄正统的意识形态、不追求精神的超越,以轻松、快乐的基调迎合大众。由于大众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的格格不入,自然被排斥在语文课程之外。

然而,大众文化热潮却是一浪高过一浪,流行歌曲、言情小说、流行时装,各种流行都会带来互动式的社会潮流。

大众文化形成的时尚潮流不可能不受到学生的追捧,成为虽然不见于课程表,却被学生普遍“选修”的隐性课程。无论是校内学习还是校外生活,学生无不处于大众文化的覆盖之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离大众文化比离语文课本更近,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娱乐八卦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课桌上放的是语文课本、课桌下放的是娱乐杂志;学生上课读的是李白、鲁迅,下课读的是韩寒、郭敬明。

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校园里受到追捧到金庸的《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育敏感的神经被一次次撩拨。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老师们深感恐惧,却又无技可施。在学生眼里,大众文化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语文课堂上,表面上师生配合默契,然而,在和谐外表下,文化观念的冲突会不时显现,对教学产生深层次影响。“教育是以进行文化传递与传播为己任的,在教育过程中,文化上的矛盾与冲突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来。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是文化冲突无意识的反射器,在教师经历文化冲突并使其内化以后,常把它们传递给学生,因而使教育目标受挫。”①教师一味灌输主流精英意识形态,忽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师生之间的观念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二、大众文化可为我所用

“大众文化追求审美时尚,制造一浪高过一浪的审美时尚或流行文化,使大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很难保持独立特征,因而对大众有很强的负面性;追求审美时尚意味着放弃审美理想也损害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审美时尚既有损于个性美的显示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追求什么时尚既非真正的审美享受也有害于人格结构的完善。”②大众文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尽管存在消极因素,但大众文化作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必须要正视它,挖掘其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

1.尊重多样文化,回归学生生活

文化是课程设置的基本背景,是课程的重要来源。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这是语文课程建设不能回避的现象。语文课程对大众文化采取的却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忽视甚至排斥的态度,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生活世界和语文教学的疏离。“目前的语文课程主要基于社会的要求,较少考虑青少年亚文化的心理需要。”③在学生看来,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要么是年代久远的“经典篇目”,要么是与当代生活脱节的“重点篇目”。语文课本只和考试升学有关,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即语文。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语文课程面临的迫切任务。“新课标”中规定:“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等。”④新课标中所说的“当代文化”、“多样文化”、“优秀文化”既包括了主流精英文化,也包括大众文化。

要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大胆引进大众文化,吸收优秀大众文化中的养料,使大众文化不仅成为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更成为语文课程不竭的文化资源。

2.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教材容量有限,大众文化能填补语文教材的空白,极大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使主流精英文化与现实生活世界实现对接,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专题讲座后,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红学热”,以此为契机,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系列读书评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体味名著的永恒魅力。

某些大众文化作品能极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爱伦・坡、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侦探小说,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情节的发展扣人心弦,别出心裁;动画片,无论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还是《宝莲灯》《大闹天宫》,都以奇幻的想象吸引着学生。近年来流行的盗墓小说、穿越小说,虽格调不高,但也是想象力十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大众文化诉诸视听,声像同步、图文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大众文化新颖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活动的参与度,真正做到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大部分同学对文学名著是通过观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原著来了解的。教师可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论坛、博客平台,提供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去阅读原著。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交往开放化、审美品位多元化、成长道路个性化。大众文化作为流行现象,以某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具有消解神圣、解放思想、提倡个性的作用,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解放。现在的学生个性意识强,有怀疑批判精神、充满自信。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对社会,他们不乏深刻的洞察力、不乏思考和真知灼见。

三、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语文教育应正视大众文化带来的冲击。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大众文化,既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视之为洪水猛兽,望而却步;也不能不加选择,欣欣然全盘接受,语文教师应认真筛选、过滤,选择优秀的大众文化,正确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1.教师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学生钟情大众文化有目共睹。然而,由于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常常想和学生交流却跟不上节拍,师生间心理距离无形中被拉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接触大众文化,拓宽自身知识面。教师应反过来向学生学习,课余和学生一起聊聊流行音乐、谈谈网络文化。教师更接地气,在学生面前展现博识的一面,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语文教师要具有开发大众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大众文化值得开发。大众文化中,有许多雅俗共赏、内涵深刻的优秀文本,虽以通俗为形式,但其内核却是精英价值观。开发大众文化时,要注意与主流精英文化相结合,语文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应及时引进大众文化的新鲜血液与语文教育相融合。

2.文本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语文教材文本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起着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长久以来,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很大程度上与媚俗的大众文化格格不入。以经典文本作为教材的主体无可厚非,但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合理引进优秀大众文化的内容。

在新课标背景下,一些语文教材已经开始尝试。如金庸的《天龙八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入选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读本》;《弯弯的月亮》《长江之歌》等歌曲入选了粤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诗歌单元……这些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的入选,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语文教材的局面。在名人效应下,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一些经典由于年代久远,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隔膜,在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同时,教师应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引入当代大众文化对它们的通俗化解读。让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如在阅读《三国演义》选文时,可引入易中天的《品三国》、袁腾飞的《汉末三国》。有些流行歌曲是根据古典诗词意境改编的,教师可创设情境,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如毛宁的《涛声依旧》用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的意象;徐小凤的《别亦难》改编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通过歌曲与诗词意境的比较可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文化内涵。

3.课堂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大众文化形式多样(如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内容更新快、快餐化、碎片化,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娱乐性强的特点,符合现代青年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节奏,符合他们好新鲜、好参与的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这些特点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文本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小说、戏剧等体裁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融入文本。如,手机是学生日常必备通讯工具,教师可通过开展“手机短信欣赏与写作”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学生现在流行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可以通过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可利用大众文化通俗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有价值的活动专题,突出学生自主体验,提高其学习兴趣。如,以“我爱电影”的形式,组织课本剧表演,内容可涉及古今中外经典文本,如《哈姆雷特》《雷雨》《辛德勒的名单》。以“我爱演讲”的形式,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对感兴趣话题的演讲。演讲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从流行服装到流行音乐、从80后作家热到学术明星易中天。以“我要评论”的形式,让学生针对当今热点话题,写作评论文章。如可开展时事评论、读书专题,影视鉴赏等活动。以“我来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相关问题、积极思考,有针对性地发表独立的观点,在思维、口头表达等多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活动专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教材情况灵活多变,既可作为班级活动,也可作为教学单元,列入教学计划。

面对大众文化浪潮,引入大众文化,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

①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潜在负价值》,《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③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丹阳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