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对话支点 演绎课堂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对话支点 演绎课堂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教学是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交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对话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积累不多,社会经验欠缺,独立阅读思考能力受限,所以文章以教师提问的模式入手,找出引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支点,以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以标题为支点,打开教学窗口

学习新课文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它是解读文章的窗口。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作为写作线索,也可以提示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情感的出发点。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章标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出发,为学生打开解读整篇文章的窗户。在《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熟通课文文意。

师:同学们,远方的大山是什么?

生:是翻不过去的,很远地方的,很大的山。

(这是老师没有预料到的答案,很明显学生是从词语本义回答的,也应该正确。此时,教师应该灵活应对。)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对,很远的,很大的山,它的特点就是难翻越,但是为什么用它作为课文的题目,题目中“远方的大山”是指什么呢?

生:远方的大山是指约翰逊,课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得非常清楚“他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

师:那为什么把约翰逊比成远方的大山?

生:刘翔想超越约翰逊就像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样困难。

师:这样困难,但刘翔最终却超过了他,为什么?

生:刘翔为了达到目标总是不怕困难,努力拼搏。

一篇课文,标题一般都蕴含深刻的含义,找准标题这扇窗户,在师生对话中就会使纷繁复杂的课文变得豁然开朗,教师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教学,引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标题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以此作对话支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字词为支点,打牢教学基础

灵活多变的词语是我们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中的词语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课程规定,学生要掌握词语意思,积累词语,会用词语。教师从词语出发找出对话支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础开始,最终达到从词语积累,到句子理解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在《最后的姿势》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场景:

师:同学们,找出“坍塌”和“塌陷”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生:“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楼房塌陷了”。坍塌,楼顶板掉下来了,楼房倒了;塌陷,楼房倒了而且陷到地里了。

师:非常好,这两个词语描绘了地震的恐怖场面,是环境描写中的场面描写,用来侧面烘托谭老师临危不惧、保护学生的品质。接下来,同学们回答谭老师在这样恐怖的场面下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能否找出三个动词来说明。

生:在楼房倒塌瞬间,他把学生拉到课桌下,并且自己用手撑在课桌上,来护住学生。这里边有“拉、撑、护”三个动词。

师:三个动作哪一个更能感动你,哪一个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词语,是打开文章阅读的钥匙,词语虽小但能透视文章的大,文章的每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词语构成了整篇文章,从小的词语中找出文章的主旨内涵,把词语放到语境中理解,既积累了词语又理解了课文。

以插图为支点,拓宽课堂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时期,这正和文本中插图,图文并茂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相契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几乎都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五彩斑斓、色彩绚丽,在教材中能最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挖掘插图中的有效内容,以此为教学对话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拓宽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断为例: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柳树,大山,还有一个人,天空小鸟。

师:这幅图画就是一株柳树,大山、人、天空小鸟是作为柳树的背景出现的,就是这篇课文的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

生2:这颗柳树是长在岩石上的,树根都在外边了,树干很粗,叶子很多很绿。

生3:树干上有年轮,还有伤痕,为什么有伤痕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然后自己找出答案。

插图是小学教材中服务于课文内容的重要教学材料,这篇课文从插图入手,师生对话导入新课,不仅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出课文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悟相关文字的内涵,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对话支点,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教材,灵活运用。一个题目,一个词语甚至一幅图画都能成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支点。找准了对话的支点进行教学,不但摒弃了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弊病,而且使他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