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起点与新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起点与新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62-0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科技转化率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技术棚架现象。因此,尽快建设好农技推广区域站,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是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农技推广人员不足,队伍萎缩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的是“双重管理”的模式,即农技部门财、物统归乡镇政府管理,人员在乡农业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这种模式造成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处于脱节状态,乡镇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服务于乡镇政府中心工作,多从事与农业生产无关的工作。此外,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非农技术人员占用着基层农技岗位有限的编制,造成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想进进不来,加之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高学历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亦造成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后继乏人。

1.2 基层农技人员热情不高

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农技推广部门均首当其冲,受冲击较大,曾一度出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坚持在一线的农技人员待遇普遍较低,培训、学习不能参加,下乡补助、生活补贴等不能兑现,工作积极性受挫。因此,基层农技人员中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

1.3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财政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农技推广部门一直采取只保在编人员工资,不管超编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农技推广“四费”(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业务经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受到制约。县级机构尚可依靠一些农业项目进行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高产创建示范工作,而乡级推广机构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经费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手段非常落后。技术培训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1.4 专业技术力量分布不合理

乡镇农技人员流动管理不归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无法合理调配,造成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强弱不均,所学专业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打破行政区域,改变现行以乡镇为单位配备农技人员的模式,按不同区域经济产业特点建立区域站。

2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已步入新阶段

2.1 农业生产力水平已跃上了新台阶,农技推广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农业的发展形势很好,农业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这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了这一前提条件,农业技术推广就有了用武之地,否则,推广工作将成为空话,只能是纸上谈兵。

2.2 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使农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

在近期的农业生产中,公司化经营、专业化合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经营模式大量涌现。据统计,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6000余个,这些经营主体渴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愿意与科技人员合作,而农技人员在服务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提高了业务能力,也为业主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会极大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好地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2.3 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规模化经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增添了新动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创造了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手中有了钱,农民舍得购买农资产品投入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措施容易落实。

3 探索基层农技推广新路子

建立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立足我国国情,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基础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应运而生。

3.1 现代农业需要新生力量,“一主多元”推广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主多元”推广模式即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导,会同科研教学单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这是农技推广的大势所趋,也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2 示范带动威力巨大,“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新模式是今后一个时期适宜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通过培训示范户,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建立人、物直接进村入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户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

3.3 创新管理体制,壮大农技队伍。改“双重管理,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为“人员管理、资产和工作经费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县乡两级管理脱节问题,为基层农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手段。

3.4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活力。要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聘用、知识更新培训、推广责任、考评与绩效管理和多元推广等制度;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通过股份制等市场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拓展,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人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技推广结构在切实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探索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运行机制。

3.5 创新投入渠道,保障资金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农技推广,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总之,要通过建立“推广站―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推广模式,抓好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三大技术体系的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开通科技服务专线,对农民实行免费服务;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建立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建立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生产经营并参与市场竞争;要促进各类农业服务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兴办与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降低农技推广和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