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藿香正气散临床新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藿香正气散临床新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组成 藿香10g,紫苏子6g,白芷6g,茯苓log,大腹皮10g,白术(土炒)10g,陈皮10g,半夏曲10g,厚朴(姜制)6g,桔梗6g,甘草(炙)3g。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痛、胸腹胀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肠鸣泄泻、口淡口甜、舌苔白腻等。

用法 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近代作丸剂、片剂或汤剂。

方解 本方是针对“表寒”与“内湿”两种病因同时存在而制。外感风寒则肌表营卫郁遏,故寒热头痛;内伤湿滞则脾胃升降失常,故呕吐腹泻。治宜化湿和中,兼以理气解表。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兼解表邪,为主药;紫苏子、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邪;桔梗开宣肺气,三药助藿香以解表化湿;厚朴、大腹皮燥湿理气消胀;半夏曲、陈皮和胃降逆而治恶心呕吐;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均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和中益脾,均为佐使药。各药同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气机通畅而胸膈舒,肠胃调和则吐泻止。

加减 本方对于时行感冒,尤其夏月外客表寒、内有湿滞者,最为合适。运用时如畏寒发热等症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薄荷以祛风解表;兼食滞者,胸闷腹胀,可去甘草、大枣之腻滞,加神曲、鸡内金、山楂以消食导滞;如湿邪较重而见苔厚垢腻,用苍术代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小便短少者,加木通、泽泻以利水去湿。若风湿夹热,可去紫苏子、生姜、白芷、大枣,加金银花、连翘、竹叶、黄芩、滑石等。

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胸闷、胃脘不适、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脉滑或滞缓。方用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子10g,白芷10g,大腹皮10g,茯苓10g,白术6g,半夏6g,陈皮6g,厚朴6g,桔梗6g,炙甘草3g。水煎服,1剂/日,分2~3次服。一般服3~4剂即获痊愈。本方对夏月时感,外客表寒,肠胃不和,效果尤其显著。

急性肠炎 轻度全身不适、脐周微痛、腹胀、食欲不振、肠鸣泄泻,4~8次/日,呈粥样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投以本方治疗,在第2天即见效或治愈。

急性腹泻 用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腹泻,大部分患者1~2天症状基本消失,且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暑 方用:藿香正气水1瓶(3m1)。口服。1瓶/次,2~3次/日。最少服1瓶,最多服5瓶,平均服3瓶即告治愈。

冻疮 外用藿香正气水治疗冻疮患者,效果颇佳。用法:取藿香正气水10~20ml,用热水洗手、脚后,外擦藿香正气水于患部,可稍用力,每日外擦2~3次,以临睡前擦为佳。

气滞胃痛 藿香15g,大腹皮、陈皮各12g,紫苏子、白芷、厚朴、半夏、茯苓、白术各lOg,甘草、生姜各6g。呃逆加丁香;泛酸加海螵蛸;气郁化热去白术、生姜,藿香减量,加栀子、黄连。1剂/日水煎服,用15~20剂后改散剂,维持10~20天。忌生冷、辛辣食物。

春季结膜炎 用藿香正气水10 ml(儿童5 m1),3次/日口服;0,5%消炎痛滴眼液滴眼。

慢性乙型肝炎 用藿香、白芷各6g,紫苏梗、山楂各12g,陈皮、半夏、佛手各15g;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各30g,吴茱萸2g,黄连、鸡内金各lOg。肝郁脾虚酌加柴胡、郁金、太子参;肝肾阴虚酌加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知母、桑寄生、北沙参;肝胆湿热酌加茵陈、金钱草、大黄;脾肾阳虚加肉桂,淫羊藿、威灵仙、黄芪;瘀血阻络酌加赤芍、丹参、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川芎。1剂/日水煎服。

急性胃肠炎 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20g,白芷、茯苓各15g,生姜、紫苏子、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各lOg,大枣2枚。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服,5天为1个疗程。

婴幼儿秋季腹泻 藿香、紫苏子、白术、茯苓、山楂各9g,大腹皮、陈皮、厚朴、桔梗、车前子各6g,白芷、制半夏各4g,生姜2片,甘草3g。2天1剂,水煎分8次服。

禁忌与注意事项

本方辛温香燥,病情偏热及阴虚者忌用。

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而燥者,则不宜应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