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商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商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该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被压缩与淡化的趋势。随之不少教师提出各种教学方法,以弥补课时不足。通过对是否去掉文学史,是否去掉段落阅读,是否需要超文本语境下教学进行讨论,对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方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家背景;作品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74-03

[作者简介]陆小虹(1954―),女,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然而,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很多高校将本科英语专业打上引人注目的标签:商务英语、英语翻译、英语教育、英语传媒等。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很快,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不同的培养方向产生了分化,很多专业极力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为其他课程挤出时间。英美文学教师针对英美文学课积极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

范谊、芮渝萍提出“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文学史放入研究生阶段”[1];王守仁[2]认为文学选读教学是语录式选读,学生没有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李喜芬[3]建议在超文本语境下实施英美文学课教学,利用影视电视素材开展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许庆红、戚涛[4]分析了文学被边缘化现象背后的症结,提出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是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他们力主改变文学课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模式;等等。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讲授文学史、作家生平并无不妥,文史不分家。法国的泰纳曾经说,文学的三大主要动力是时代、环境和民族性,要了解一国文学,必把这三件事了解清楚,这三件事都属于历史的范畴。[5]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专业选修课,该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清晰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使其基本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以及重要代表作家。自2005年起,英语专业八级统考开始涉及英美文学史、作家作品,如果将文学史的内容推至研究生阶段才上,那么学生在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中,文学史常识部分就会丢分;如果学生毕业要考英语专业研究生,文学史知识更是不可或缺。

目前国内出版的英美文学教材中,陈嘉教授的《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语言纯正、分析精辟,但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分配学时少的学校不太合适。吴伟仁教授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1~2册),更有优势。此教材以文学史为主线,从中世纪贝尔武夫(Beowulf)开始,至当代重要作家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但需补充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等当代重要作家。其《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则从殖民文学至福克纳,应补充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索尔・贝娄(Saul Bellow)、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等。

课堂上,教师需要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及其流派,没有理由把作家的生平排斥在课堂之外。有的作家生平与作品内容关系密切,如弥尔顿、拜伦、劳伦斯、哈代。小说家劳伦斯(D. H. Lawrence)的父亲是矿工,没什么文化,母亲原本是小学教师,但由于父亲是矿工,收入太少,母亲只好去编带厂打工。工人家庭的背景、父母亲的紧张关系被劳伦斯写入前期作品《儿子与情人》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现实生活中,劳伦斯与母亲关系特别密切,母亲死于癌症,劳伦斯大病一年;而小说里的母亲去世,使得保罗慢慢地飘动,好像走向死亡。[6]有的作家生平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格勒律治(Coleridge)和骚塞(Southey),两人策划建立乌托邦社会(后放弃),一同与一对姐妹结婚,一同成为湖畔派诗人,但两个人写作题材、写作风格迥异。虽然骚塞连续30年被评为“桂冠诗人”,但遭同时代人的排斥,读者甚少;而格勒律治吸食鸦片以镇痛,曾在梦中作诗《忽必烈汗》(Kubla Khan),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2011年英语专业八级统考阅读理解题C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1941年指出英格兰“是太阳底下最为阶级分化的国家”,这与奥威尔在不同的国家生活过不无关系。他描述自己的家道中落,是“中下阶级的家庭”,自幼对家境不好异常敏感。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浪漫天性,家人让他加入驻扎印度的皇家警察,满足他对东方国家的好奇。日后探讨伦敦的贫民区,写下《落魄潦倒在伦敦与巴黎》,也得出英格兰“是太阳底下最为阶级分化的国家”的论点。英美文学课教学需要兼顾文本内外,文本的内容与作家的文化语境时有互动,与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融为一体。完全割裂文本与史实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阅读英美原著的感悟力。

英美文学课教学叙述代表作的主要情节及介绍重要人物,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比如介绍乔叟(Chaucer),就选《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巴斯妇》(The Wife of Bath’s Tale)这一段的现代版。乔叟自己可能对中世纪女性的角色感兴趣,巴斯妇是他的作品中最充实的人物,“一个有钱的寡妇,被看成是最令人渴望的”,她没有漂亮的外表,脸上有胎记,门牙有缝,但却有“上帝祝福,五次结婚”,还吸引了比她年轻二十岁的男人。女性主导,在巴斯妇这一章是主题。教学时选择有趣的片段插入,可以引起学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