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年,三泡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年,三泡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如戏,细品如茶。

很多人中意铁观音的口感和香气,而我则更偏爱泡茶品茶的过程。一泡,叶青汤透,如水淡雅,蓄势待发。

二泡,香气入水,初露真容,满怀憧憬。

三泡,展叶溢汤,甜与苦,香与涩,悟茶,茶悟。

开始喜欢上功夫茶,大约是2009年的深秋,我在《全体育》工作的第5个年头,一段现在回忆起来仍百感交集的岁月。

那时,我从《全体育》国内部主任的岗位调任杂志广告总监仅仅3个月,第一次到福建厦门出差。

去拜访客户,完全陌生的客户。

至今有一幕还记忆犹新。当时航班飞临高崎机场上空,我还在为前一晚熬夜做方案补觉。那时,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突然间,被一阵尖叫和剧烈震荡惊醒。航班遭遇了一次空中急坠。至于这急坠有多恐怖,能让邻座一位大叔失声尖叫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没法再睡下去了。大叔的半杯咖啡,一滴不落地浇在我面前的两张纸上。那是我从前任《全体育》广告总监张静手里讨要过来、此行需要拜访的厦门客户名单。姓名、职位、地址、电话号码全在上面。我急了……

没法不急。对于一个刚开始跑广告的新人,这样的资源是最珍贵的宝贝。名单毁了,这趟也就白跑了。究竟怎么挽救的名单,怎么跟大叔理论,细节已经淡忘,但当时的那种情绪却还很清晰――不容有失,没有退路。即使,总编辑张路平老师第一次跟我谈岗位调动的时候,并没有给这么大压力。

一切都是从北京奥运开始的。现在回想起来,冥冥之中似乎都早有安排。那时候,《全体育》是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作为自己阶段目标的。总结雅典,展望北京,预热,备战,备战,预热……这过程像极了国家选手的奥运征程。只是,启程时间,北京比雅典早得多。

记得黄健翔封面那期杂志刚刚做完,我还在忙着给摄影师,一个很精明的意大利人,安排稿费的支付。主编张路平老师把我叫进去开会,旁边坐着广告总监张静。会议的大体意思是让我担任编辑部与广告部衔接的纽带角色,尽量配合张静做好08年北京奥运会的广告营销工作。“朱啊,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参谋长!”张静笑着说。可能是因为眼睛小的缘故,张静的笑,在我看来,都会带点别的东西。

很快,围绕奥运展开的激烈商战打响了。《全体育》成为广告商的大热门,我的工作量瞬间暴涨。几大金牌队要探营,刘翔、郭晶晶这些大腕儿要约拍摄,记者不够用,摄影师档期排满,线人的关系不够硬,稿子不好要重新写……每天还都能看到张静的笑。

那时,编辑部走的是“体坛时间”,深夜干活,上午休息,广告部则是正常的朝九晚五,与客户同步。一天早上十点多,我还在睡觉。手机响了,是广告部。说一个汽车客户想做个超大海报随刊赠给读者,让我给想个形式,但不希望全部都是广告,还说这品牌不是奥运赞助商,要注意别侵权。我昏昏沉沉,想都没想说:“那就给他做个北京交通旅游图。”倒头又睡过去。下午,张静笑着来了,对我竖大拇指说:“成了!”当然,后来的成品绝不是地铁火车站里小贩兜售的那种普通地图,而是一份北京奥运交通观赛指南,实用且周全,精美一如全体育一贯的品质,而且,不侵权。

那以后,广告部的事情,我参与的越来越多,渐渐成了习惯。

当然,繁忙混乱的08年,也有快乐轻松的记忆。由于业绩突出,《全体育》受到集团表扬,大家心情都不错。春节放假前做完最后一期杂志,我们几个走得晚的,聚在张老师办公室打牌。人多挤不下,观战的美术总监陈淼只能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探着脖子看。突然,一位社领导从背后拍了拍陈淼的肩膀:“路平呢?”陈淼边答边回头:“打牌呢……里边儿……”最后,社领导网开一面,陈淼则成了我们的“出气筒”。

随着08奥运余温渐渐散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全体育》将如何适应后北京奥运时代的新形势?办刊理念和内容模式如何变化?杂志广告形式与市场营销手段如何创新?加之《全体育》广告团队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张静因业绩突出升任更高职位,新团队在诸多挑战面前能否熬过这个过渡期?一串问号从天而降。

那是2009年的初夏,《全体育》上半年的广告业绩数据刚刚出来,状况很不好。从2008年北京奥运时的业绩辉煌,到此刻的迅速下滑,除了张老师之外,我或许是编辑部里对这种“急坠”感触最深的人。

张老师端着茶杯,把我叫出来,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坐下。“是不是要改变国内原创内容的方向?”我心想。他开门见山:“小朱,上半年的业绩很不好,我打算让你来接手广告这块!”

我愣住了。我了解张老师,他也不只一次说过我俩的性格很相似。这样的决定,他定已做过深思熟虑。但从编辑到广告营销,这样的巨大转变,我还是无法接受。

我没有当场答复,只说要考虑考虑!

后来,我找张静为我做参谋。电话里,他停顿了一会儿:“其实,我也预感到会是你。”张静是个口才很好的家伙,平日开玩笑耍嘴皮子,我十战九输。这次我没跟他抬杠,静静地听他在电话里侃侃而谈。说了很多我的优势,也列了更多劣势以及做这行的困难与挑战。但最后那句话似乎更直接了当。“兄弟,你要什么资源,尽管说,我责无旁贷。”

那晚,我想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变还是不变,时至今日,这是我面临过的最难抉择。

第二天,推开张老师办公室的门,我说:“考虑好了,我想试试!”

他点点头,表情平静。结果在他预料之中。

没几天,张老师拿了份广告营销目标责任书给我。其中有一条,大体意思是讲:如不能带领团队完成该目标,广告总监“将自动辞职”。他用笔在“辞职”前面加了两个字“提出”。

“你自动提出辞职。”他说:“但我自动不予批准。”

此后至今的4年里,每逢签署被我们戏称为“卖身契”的目标责任书时,他都会以类似的方式解除我的后顾之忧。

感谢他!也正是因为张老师和《全体育》的这份包容与理解,我从未“自动提出辞职”!

后来的事情,就是类似的励志剧情了。从零做起,总会磕磕碰碰,失败、沮丧与重新振作,在一次次实战中循环往复。其中你会积攒很多战术上的经验,然后将更多更系统的经验与教训转变成战略层面的佐证或依据。但有一点你要明白,专注你所处的市场,随其动;融入你需要扮演的角色,塑其神。

很多人问我,从令人尊敬的“媒体老师”,到“卖广告”的,是不是觉得落差很大?落差自然会有,但在转变后的最初级阶段,就已经被我快速消化掉了,这不是习惯成自然,而是一开始你就要清楚你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改行之初,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听懂客户的话”,后来我渐渐发现,这同时也是从事该行业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的客户大多是跨国公司,其中不乏市场及品牌层面的高管,开会时难免中英结合。记得那是到了上海之后,第一次孤身一人,在位于恒隆广场的某大客户总部开会。自认为英语沟通能力尚可的我,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方案上,丝毫没有考虑过语言上的问题。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客户、客户的老板……同时面对七八个人,我有些犯晕了。那次会议持续了不到40分钟,Brief、Buget、Target、Advertorial、Originality、Audience Share……各种术语漫天飞。最后,除了一页被自己划得乱七八糟的会议笔记,和满脑子浆糊之外,我什么都没留下。

当然,要听懂客户的话,绝非背熟广告术语词条那么简单。在受众、媒体、品牌客户中间,你必须发挥一个纽带的作用。深探对方所需,熟知自身所有,以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三方的有机结合。这里,我更愿意将“客户”这个词汇理解得更广泛一些。一本杂志(其实大多数媒体皆如是)宛如一座生产内容的工厂,你要生存,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力争上游,就必须有人为你的产品买单。

最近四年里,《全体育》的广告团队大大小小几次变动,《跑者世界》的则刚刚组建,亟待成熟。可无论是谁,我都会告诉他,你绝不是“卖广告”的销售。当然,有人懂,有人不懂,有人做到了,有人放弃了。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的广告副总监王捷。她主修商科,曾任职4A广告公司,是位具有极强市场洞察力、能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完美融合的才女。其可贵之处在于,可以将市场上的最新趋势引入杂志中,并将其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她的出现,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理念与管理之道。品牌是我们的客户、读者也是我们的客户,换而言之,我们最大的客户便是这个市场。

十年市场变迁,《全体育》面对的“客户”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幸好我们在倾听,在改变,并已经在着手打造她的下一个十年。

2003年底的某个下午,一位《全体育》的读者、仅有半年媒体从业经验的年轻人,鼓足勇气推开总编颜强的办公室。他毛遂自荐,想为《全体育》写点东西。颜强很帅地扔了个橙子给他,他很紧张,没接住……后来他如愿成了《全体育》的编辑,再后来做起《全体育》的广告。

十年《全体育》,宛如三泡之后的铁观音,第四泡,更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