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渐行渐思 且省且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渐行渐思 且省且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慢行走,慢慢思考;一路反省,一路感悟. 这是笔者27年从教初中数学以来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2012年4月10日,浙江省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在温州市举行. 全省1000多名初中数学教师汇聚一堂,那是一个空前的盛会,那也是一个绝妙的磁场. 那11节课营造的磁场,让笔者在短短的三天里,进入一种教学思考的积极状态. 如今,以“矩形”一课为例,将自我的感想与悟觉呈现出来,以飨同人.

一、 课堂回望

A课堂(绍兴)(1)出示漫画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画,找出不同之处;(2)观察李师傅如何做铝合金窗框 矩形定义 例举生活中可抽象出矩形物体;(3)探究并多种方法证明矩形的两个性质;(4)教材中例1的练习、点评与讲授;(5)矩形的对称性的研究;(6)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我的数学笔记.”

B课堂(舟山)(1)视频:四个学生分别站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做投圈游戏,投圈目标物应放在哪个位置,对每个人都公平呢?为什么?(2)实验,体悟概念 矩形定义以及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3)操作,探究性质 矩形性质与平行四边形性质之类比;(4)提升,应用性质 视频问题背景的问题解决以及教材作业题练习;(5)回眸,盘点收获 数学日志“他乡遇故知”;(6)作业布置.

C课堂(湖州)(1)动手操作:选择四根木棒搭一个你喜欢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定义 理解定义;(2)探索性质:“动一动、量一量、比一比” 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相类比,强调矩形的特殊性,并多种方法证明性质;(3)性质应用:改编教材例1为开放性问题,并以此为背景设问引出矩形的对称性;(4)学以致用:不同层次的题组训练及讲评,以巩固、加强、拓广矩形各知识点;(5)知识梳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类比,探索过程的收获;(6)作业布置: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亮点采撷

A课堂 十分欣赏王老师的宽和容,仿佛能够看见孩子们可以畅游的海洋. 请看以下的语句:(1)矩形的概念中,有哪几个关键词?画图说明这几个关键词的限制作用. (2)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你能说出矩形的性质吗?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3)我的数学笔记:今天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矩形”. 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 .

B课堂 十分赞赏陈老师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那些细节彰显着为人师者的数学修养:(1)课堂流程的设计:脉络清晰、言简意赅、颇具美感. (2)训练例题的设置:整合得法、张弛有道、面面观照. (3)“数学日志”式小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同时,提醒孩子们“老歌”要唱出“新意”来!(这里的“老歌”指的是小学曾经学习的长方形,而“新意”则是指正在学习中的矩形. )“他乡遇故知”:今天,我与老朋友――矩形重逢. 又得知了它的一些信息:矩形是一个_____,所以它具有 的性质. 矩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三个:① ;② ;③ ;我还学会了用它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矩形问题要分割成 来解决. 还应用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 能与这位老友叙旧,我很高兴!

C课堂 十分叹赏黄老师高瞻远瞩的教学风范和教学理念. 哈佛校长劳厄尔:“教育,是指所有学会的东西都忘却了以后仍然留下来的那些东西.” 基于这样思考与认识,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超越.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鲁班的矩尺、孟子的训言,“数学文化”如和风细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强调矩形乃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形,紧紧抓住特殊性,找出特殊性. 这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特殊四边形,奠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功莫大也!(3)教材例1的改编,变规整的范例为灵动、开放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是对矩形的内涵外延的进一步理解,更是让孩子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宽广的飞翔. (4)课后作业中的“继续探索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意味着一种数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观点呈现

1. 教学立意

自小学三年级起,孩子们已经从直观、描述的角度,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并且着重于两者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那么,中学阶段的“矩形”学习,我们将传授给孩子们什么?

《凌淑华散文选集》中有一篇文章“我们怎样看中国画”,颇有意味. 文中描述:宋时对于绘画的态度是十分谨严的. 宋画院的考试,差不多都是以“意在笔先”为重,例如出 “野渡无人舟自横”诗句,许多人画荒凉的野渡,一只小船泊着,不合格. 惟有一张画一只小船泊在野渡头,有一只鸟立在船头的考取. 因为这只鸟把无人两字充分画出来了.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王原祁《西窗漫笔》说的更清楚,“意在笔先,在画中要决,……若毫无定见,利名心急,惟求悦人,布立树石,逐块堆砌,扭捏满纸,意味索然,便为俗乎”.

犹记当时读及此文,怦然心动,不免反复品之,感叹:绘画艺术之与教学艺术竟是相通的!绘画者“意在笔先”;著书者“意在文先”;教书者“意在课先”. 有此“意”者,必然会在思考上、行为上均有所作为. 笔者以为,与孩子们小学接触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相比,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矩形”一课,应该给予孩子们以新的认知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思维高度.

2. 教学设计与演绎

导课――打开一片新的视角.

成功的导课,犹如电影的序幕引人入胜,又好似乐章的序曲悦耳动听. 以美好的情景来导入新课,自然是每一个教师的课堂设计都会首当其冲思考的环节,以达成“先声引人、先声夺人”之妙能. 但是,惟有适切的才是真正自然、合理的.

笔者以为:A课堂的漫画游戏显得相当突兀,它和本节课风牛马不相及,而且由于此游戏本身就是十分引人专注的,故会引起喧宾夺主. 而接下来的李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只是停留在小学观察的基础上,并未曾有新鲜的元素;B课堂的视频游戏,由于涉及到矩形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则又显得太遥远了一些;C课堂的动手操作,选择四根木棒搭一个你喜欢的平行四边形,由此要硬生生地引出矩形,则稍显牵强.

由此,笔者思考,是否可以紧紧抓住“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点来设计导课.

开课伊始,不妨如下:

师:同学们,请大家动手画一个邻边长分别为1和2的平行四边形;

生:(这个任务全体同学都能动手操作,于是Everybody进入老师营造的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请相互观赏、分享、领略你们的作品. 请问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几个?

生:无数多个;

师:OK!再请问,这无数多个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如果有,是何时、何种状态之下?

师、生:(研究、探讨、议论……)

……

师、生达成共识:当两邻边互相垂直,也就是当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时候,面积最大. 于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顺应而出.

流程――进入一个新的研究

如果说,小学阶段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学习,停留在直观和计算,那么,如今我们的教学,理应从逻辑、理性、研究的方向,给孩子们以科学的感受与体察.

矩形的性质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我们看到,关于性质的探求和证明,以上三节课分别有三种教学思考:

其一,是将矩形的性质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探索与证明;(如A课堂).

其二,是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类比对照着来进行教学,分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诸方面进行考察;(如B课堂)

其三,是将矩形看成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况,教学的着重点会放在探索矩形异于平行四边形的那些特质.(如C课堂)

笔者倾向于C课堂.

矩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首先,它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其次,它还具有平行四边形没有而它特有的性质.

教材中的例1是个好题,几乎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舍弃. 如何用?很有讲究!每一个教师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借题发挥”.

例1 已知:如图1,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AOD =120°,AB=4cm.

(1)判断AOB的形状;

(2)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笔者思考利用例1来挖掘矩形的内涵和外延.

改编例1如下:

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

问题(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请将它们指出来;

问题(2):图中有几组全等三角形?也请将它们指出来;

问题(3):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面积大小如何?全等情况如何?

问题(4):加一个怎样的条件,图中会出现等边三角形?

问题(5):图中矩形的对称性如何?

小结――上升一种新的高度.

叶圣陶先生之于写文章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是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 ”凌淑华先生在她的《我们怎样看中国画》一文中,也发表了一个观点:中画最高的目标,便是要“画尽意在”. 将以上诸论辐射至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免心生感念: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课尽意在,课尽意未了?要使“文尽意未尽”,文章的结尾必然要成为文章中之文章,同样,要得“课尽意未了”,课堂小结也定要成为课中之课,其意味达至高远悠长. 无论是A课堂的“我的数学笔记”,还是B课堂的“数学日志――他乡遇故知”,抑或C课堂的“知识梳理”,为人师者须得明白,“矩形”只是一个载体而已,我们依托“矩形”这个平台,向孩子们传输的是一种图形研究的方式方法,一种问题解决的理性思维,一种滋养、一种培植、一种升华.

事实上,让孩子们尝试着用研究矩形的思路去研究菱形和正方形,或者涉足更多的知识领域,那正是我们的期望、我们的理想和我们的宗旨.

四、 感悟共飨

1995年浙江省首届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在温州举行,近20年以后,2012年浙江省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再一次来到了温州. 11位选手的青春、聪颖以及睿智、精彩的课堂演绎,让笔者想起当年青涩的自己. 当年,笔者是参赛者,如今,笔者是观摩者;当年,笔者为能荣获第一名而充满感恩和激情,如今,笔者在台下为所有年轻的参赛选手鼓掌、喝彩!

渐行渐思,且省且悟. 一路走来,笔者在亲历、领略、享受着教学过程的同时,也摸索、思考、感悟着教育的真谛.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年青的同仁,都有一个阳光、宽广、美好的教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