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基于酒店行业的特点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三课堂一体化”即通过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创新“第二课堂”形式,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积极发挥“三个课堂”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05-04
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种适合酒店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酒店管理专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经过5年实践探索的结果。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扬弃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2零学费”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过多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即“岗位人”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重视利用酒店企业(第三课堂)培养人才,但对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利用和改革创新研究不够,并且对于这三种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职责不够明晰,致使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而定。通过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调查得知,高星级酒店的纵向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高星级酒店的横向岗位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与公关、行政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
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专项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1],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共课、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课程的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2],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酒店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三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堂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理论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职能。第二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舞台;同时,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等活动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课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在实践锻炼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个课堂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学期划分,而是将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这一模式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特性,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实现了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三、“三个课堂”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的加深,酒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学校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公共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而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三个平台依据所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它为“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应增加创造性技能培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运用。例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考察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对策,如菜单设计、酒店宴会组织与策划等项目,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第一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系统等形式。
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原则、服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由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或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了彰显第二课堂的特色,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自觉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增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形式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校后,班级统一定做制服,参照酒店制服的式样,并统一佩戴校徽和姓名卡(中英文),班级成员间需用英文名称呼。同时,将酒店管理班级的班干部按酒店人事编制命名,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副经理,各项委员为各部门主管,如学习主管、体育主管、生活主管、劳动主管、文娱主管等,组长为领班[3]。经理定期召开班务会议,及时向辅导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内容上,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学生的寝室管理采用星级评定方法,辅导员和班干部参照星级酒店的评定内容,共同制订学生宿舍的评定方法和评分细则,每学期进行星级宿舍的评定。同时,为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依据酒店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酒店企业评定优秀员工的方法,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礼仪课教学和实训演练,使学生掌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按酒店的礼节规范要求自己。
(三)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书本知识和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训练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第三课堂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学校基于酒店行业岗位特征,积极探索“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解决校内实训资源投入大和职场氛围营造难的问题。通过构建“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与酒店全过程接触。同时,为了保障第三课堂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切实践行企业全程参与式的校企合作理念,双方共同制订岗位实践培训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注重评估与反馈,通过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第三课堂中及时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取长补短,并鼓励学生在社会磨砺中学会独立和坚强,懂得与人沟通、合作,将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琼.基于心理规律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J].职教论坛,2011(11):61-65.
[2]饶雪梅.“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师,2010(7):128-129.
[3]胡爱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68-69.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彭宜佳(1963-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闫秦勤(1982- ),女,湖北兴山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450),主持人:彭宜佳。
Analysis on “Three Classes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ENG Yi-jia, YAN Qin-qin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ory, qualities and skills” of students, it should construct “three classes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tel industry and the objective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ree classes integration” mean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ree classe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by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asis of the “first class”, innovating the form of “the second clas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ivation of “the third cla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