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着力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是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由于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几乎达到无课不说、无课不练的程度,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时,远离学生和课文实际,导致训练效率不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说话训练:话题选择大而不当
说话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加强说话训练放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位置上,在语文课上随处可见加强说话训练的环节。一位教师两次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由于选择的话题不同,课堂生成迥然不同。
在第一次说话训练过程中, 教师先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一个学生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结果学生哄堂大笑,然后是一片沉默。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话题束手无策,基本无话可说。
第二次说话训练,教师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放到全文来理解,在揣摩“醉”的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角色,联系全诗:现在我们就是这“翁媪”,谁来夸夸这三个儿子?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瞧,大儿子多勤劳啊,正在豆田里锄草呢!”有的说:“二儿子多懂事啊,正在认真地编织着鸡笼呢!”还有的说:“三儿子多可爱啊,正趴在地上剥莲蓬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生动。整个说话训练成了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会说话,不是默不作声、一言不发,就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看清实质。
上面两次说话训练中,教师都在有意引导学生大胆说话。可是由于话题不同,学生的生成大相径庭。第一次说话训练,教师提出的话题是“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词中写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而教师却让学生去互相“夸赞对方的好”,学生对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亲热的场面,还比较陌生。换句话说,这样的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只能信口雌黄,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第二次说话训练,教师没有就句子论句子,而是把对话放到全文来考虑。不仅如此,教师在设计话题时,注意从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入手,“谁来夸夸这三个儿子?”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可以说,这样的对话,水到渠成,达到了教学无痕的境界。
细细想来,在平时的说话训练中,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形普遍存在。如何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提高说话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一直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我们在设计说话训练的话题时,一是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说话训练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生活紧密衔接,才能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藩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说话素材。而且,说话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训练,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情境,就无法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话题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太小,对学生的限制过多,就会约束学生的思维,捆住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路打不开。而开放性的话题有利于降低说话的难度,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敢说,才有可能会说、说好。让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归宿,精心设计说话训练的话题,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切实提高说话训练的实效,把强化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
二、 读写结合:随笔设计远离实际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语言、方法的巧妙迁移,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重视随文练笔,抓住课文的语言生长点,引导学生巧妙补白,可以提高练笔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几位教师同时执教《夹竹桃》一文。为落实课标精神,教师不约而同地安排了随文练笔。由于安排的切入点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第一位教师把随文练笔安排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家中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的奇妙有趣景象。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以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下自己看到的夹竹桃。由于学生事先对夹竹桃知之不多,没有生活基础,加上多媒体出示的插图清晰度不高,直观感受不强,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笔。学生在交流时,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翻版,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位教师把随文练笔安排在课文第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以及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赏读月光下夹竹桃扑朔迷离的景象,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如诗如画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去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学生读着读着,就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所折服,自己想象的翅膀也悄悄展开了。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多么美的画面、多么美的意境啊!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也产生了奇妙的幻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进行一次奇思妙想大比拼吧。”并出示“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了。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在交流时,可谓精彩纷呈。“我幻想它是一只小白兔,它居然就是一只小白兔了。微风吹来,小白兔快活得又蹦又跳。”“我幻想它是两只蝴蝶,它居然就是两只蝴蝶了。在月光的照耀下,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我幻想它是一串风铃,它居然就是一串风铃了。微风吹来,风铃高兴地摇摆着,发出悦耳的响声。”一位学生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夹竹桃/你默默地站在那儿/好似一尊塑像/没有牡丹娇艳/没有荷花婷美/既不美,又不亮/但/你始终如一地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啊,让我们永远记住/好一个韧性的夹竹桃!”
同样是随文练笔,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安排的随文练笔不能远离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与练笔间建立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同步律动、相互跳动的互换机制,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练,有情可抒。再看第一位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看到的夹竹桃。由于没有生活基础,再加上插图清晰度不高,学生当然无从下笔。无奈之下,只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翻版。这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吃透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随意而为。
其次,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紧扣课文学习的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我们一定要在吃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重难点,确定好随文练笔的着力点,让学生借助这个切入口,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再看第二位教师,紧紧围绕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之一――引起“我”许多的幻想,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想象之妙,学生在优美文字和多媒体再现的美景所创设的意境中,想象的翅膀悄然展开。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紧扣课文中心,教师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因此,学生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当然,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效率的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防止话题选择大而不当、随笔设计远离实际,就一定能提高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实现语文课真正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