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苑“三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苑“三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演“贬值”了?

提起导演,人们常常会肃然起敬。本来嘛,在影视剧的创作拍摄中,导演处于中心的位置,在拍摄现场,不仅演员,摄影、灯光、道具、音响等,都得听从导演的指挥;后期的配乐、剪辑、效果等,也是导演“说了算”。总之,导演要对整个艺术创作和摄制组的人员负责。由此可见,当导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然而,近年来令人敬畏的导演职业却着着实实的“贬值”了。一位老导演半是无奈半是调侃地说:“现在导演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行当了。对一些人来说,当导演就像进大众歌舞厅一样,成了一种高级娱乐消费,人人都可以“卡拉”一回。

如今的导演之所以“贬值”,“症结”就在于当导演“太容易”了。一曰有钱就可以当导演。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公司或大款出资赞助拍影视片,我出钱可以,但字幕得写上我是第一副导演或导演助理,而且要“有我说话的权力”,否则就免谈赞助。二曰能搞到钱就可以当导演。过去这些人为影视组拉赞助是为了分点红、发点财。现在则要“名利双扣”:我拉来赞助,就得叫我当导演,否则就“拜拜”。三曰和导演攀上亲的人就可以当导演。有的人借家族中有点成就有点影响有点名望的一二人,便拉上了七大姑姨表兄弟的小舅子之类,组成影视公司或工作室,挂上导演的头衔,在拍摄现场指手划脚。四曰凡当过演员的人就可以当导演。有不少演员出身的人执起话筒,干起导演已不鲜闻,虽然也有一些人搞出了一些“名堂”,但大多还是让人不敢恭维的,“货多市场滥”,随着“导演”队伍的迅速膨胀,“价码”自然就下降了。

导演的“贬值”必然造成影视剧作品质量的“贬值”。据报道,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问世,特别是一批思想品味不高、艺术质量较差的电视剧,造成大量积压。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愚弄了广大观众,造成了精神污染。这类影视片恐怕不少是出自冒牌“导演”之手。导演的“贬值”实质上是对导演这一神圣职业的亵渎,对民族艺术事业的亵渎。

让导演“升值”,最重要的是加强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和资格审查,把那些以金钱做“后盾”的所谓“导演”,清出导演队伍。当然,我们诸位有艺术才华的导演,也该挡住金钱的诱惑,切不可为了“孔方兄”而出卖了艺术良心,真正象同志指出的那样:“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多出精品,把美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人民。”

“多栖”成了时尚?

眼下中国演艺界的“角色互换”、“角色对流”已成时尚,艺人“一身多栖”屡见不鲜:歌星争相“进军”影视;影视明星“登临”歌坛;电视节目主持人担当影视剧的主角;相声、小品演员在影视剧里“露脸”;演员去导戏;导演充“角色”;歌星、演员、主持人纷纷“操笔著书”……艺坛这类“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导而优则演”、“主(持)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演(主持)而优则写”的所谓“多栖现象”。

不能否认,“多才多艺”始终是不少人特别是演艺界诸君追求的目标,如果真能在若干艺术门类中都有所建树:剧编得好、戏导得好,又会演戏,还能把歌唱好、把节目主持好、把书写好……那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这样全面发展,样样精通的艺人无疑多多益善。这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我们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对广大观众(听众)的需求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艺术毕竟是艺术,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歌唱得好未必能演好影视中的角色;演好了某几个影视角色,走上歌坛未必受欢迎;节目主持得好未必演技上乘、更未必能写出好书;导演与演员“角色互换”也未必能被观众认同。时下的情况是:歌星演戏是有“歌星的影子”;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影视剧中常有“主持人的腔调”;而影视演员主持节目又多有“表演的痕迹”;至于某些主持人、演员写的书,更是让人不敢恭维……

近年来,我们的演艺界中真正出类拔萃,并长时间闪光的“影星”、“视星”、“歌星”、“舞星”、“美星”、“导星”“主(持)星”实在不多,这也许与这类“角色互换”、“角色对流”的“多栖现象”不无关系。有些人在某一艺术领域稍有名气就利用其仅有的“光泽”,忙不迭地向其他领域“进军”,如此则往往丢失了自己的“优势”。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没有去唱歌、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没有去演电影、表演艺术大师李默然没有去当导演、著名导演谢晋也没有去当演员……他们都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中精益求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公认的艺术大家。

某些演艺界的人不过是图一个“多栖”的虚名,并无“多栖”的本事。丢掉了自己原来的“优势”,不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求得更大的发展,而去追求自己并无“优势”的东西,只满足于“多栖”的虚名,那么就有可能损害了自己的形象,“自己打败自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们的舆论界也该多鼓励演艺界诸君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艺术大家,而对“多栖艺人”或想成为“多栖艺人”诸君的宣传还是慎重为宜。

“体验生活”过时了?

“体验生活”对于演艺界来说是个老话题。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怎么能塑造好来自生活的角色呢?如今,“体验生活”这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着实成了问题。有些影视戏剧演员表演虚假苍白,大多并非演技问题,而是没有或缺少对角色的理解或对生活的体验。有位演员去演电影里的的师长和他在电视剧中饰演的改革者,从表情到形体动作几乎毫无二致。知情者说,这位演员深入生活时总是关门看书睡觉,既不观察生活,也不体会角色,所以一到镜头前只能是老套表演模式。

不少演员缺少生活体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些影视剧为节约成本,拼命缩短制作周期。有部2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从剧组成立到停机,仅用了一个半月,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咂舌。如此拍片速度,演员哪有时间体味角色、体验生活?二是有的作者脱离生活,剧本空洞化,离生活很远,演员无法体验生活,拍出来的戏自然缺少生活气息了。三是一些演员怕吃苦,不愿意深入体验生活特别是比较艰苦的农村生活,更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频繁应酬,或当主持人、拍广告,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也有的演员同时接几部片子,一到场就开拍,根本无暇深入体验生活。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就曾尖锐地指出:现在的根本问题是演艺人员缺少文化积淀,都自认为演技是天生的。甚至有些颇具知名度的演员连剧本都不认真看,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如何去体验角色,体验生活呢?据报道,去年全国有上千部(集)电视剧不能播出,其中一个原因不能忽视,剧拍得臭,演员没有生活体验,表演虚假,观众不买帐。

就职于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冯宪珍舞台生涯20余载,她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冯宪珍认为,能够让观众记住自己创造的角色,完全靠生活的积淀。作为演员,更应该感谢生活,有生活才有对角色的把握和诠释。没有一种故事会比本身更好。

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这个艺术创作包括编导的艺术创作,也包括演员的表演艺术创作。没有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演员,决不会有为广大观众认可的上乘艺术表演。那表演往往会是虚假的、苍白的、做作的。我们不是常在屏幕上看到一些无病,甚至令人作呕的表演吗?有些影视作品不就是因为表演低劣而成为平庸之作吗?

为了繁荣我们的影视戏剧艺术,为了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为了真正“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影视戏剧演员朋友们,请不要忘记你们的神圣职责,别忘了深入生活,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我们的有关部门特别是艺术制作部门,也该为演员体验生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