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解释了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的内容,归纳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为全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提供借鉴。

Abstract: Referring to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D cent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D cent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pplication technology R&D center;operation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31-03

0 引言

自2012年起,河北省教育厅面向省内应用本科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了一批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借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管理经验,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推动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增强了河北省高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加速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但由于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刚刚起步,在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研究我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可以为全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管理提供借鉴。

1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2],解释了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的内容;经过调研省内各研发中心,作者归纳了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运行中遇到的机制问题。

1.1 开放程度较低

“开放”主要是指打破科研机构原来所处的封闭状态,打破单位或部门所有体制,立足于科技发展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2]。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开放”具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要对外开放共享;二是学术和技术开放,邀请国内外的大师和能工巧匠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三是指研发项目的开放,通过设立开放基金和课题来吸引高素质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技术骨干来研发中心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四是指研究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开放。

目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开放水平、开放质量和开放度还比较低。虽然《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研发中心须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课题,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研究中心进行客座研究”,但大部分研发中心并没有设立开放基金和课题,更没有国际层面的开放和学术交流。研发中心之间、研发中心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设备共享和信息共享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

1.2 人员流动不畅

“流动”主要是指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人员的流动[3]。研发中心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员(岗位)和固定人员(岗位),倡导并促进人员有序流动。流动机制可以优化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淘汰富余人员、引进高水平高素质技术力量,打造一支创造力旺盛的应用技术研发队伍。

目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竞争择优”的人员流动机制还远未达到理想状况,甚至有的研发中心没有设置流动人员岗位。主要原因包括人员流动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高校研发中心主管部门没有人事管理权;吸引急需人才、释放富余人员的手续繁琐、周期L、成本高等。人员流动不畅导致了研发中心缺乏高素质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技术骨干等问题。

1.3 联合效果不理想

“联合”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仪器设备、人才、技术研发基础等优势,与其它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或优势研究组织开展联合研究[3],承担重大技术研发项目。

目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存在着联合效果不理想、实质性联合不多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研发中心不能够站在创新链的高度来审视研发项目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而忽略了与创新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影响了研发中心的发展速度,削弱了研发中心的竞争力。各研发中心拥有稳定的合作企业偏少,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合作关系的研发中心则更少。

联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研发中心内部而言,可能存在学科专业面窄,科研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大师级人物;就外部而言,可能存在科研经费供给不足,主管部门重视不够等[4]。

1.4 竞争机制不健全

根据上述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中的“竞争”应该是在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与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竞争。竞争是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和发展的驱动力,应贯穿于从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立项到运行、资源分配、人才培养与科研队伍建设等全过程。通过竞争,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不但要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而且还要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研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地。

虽然研发中心主管部门制定了研发中心的评估办法,通过评估实现研发中心间的竞争,但目前评估对研发中心的发展驱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大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竞争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不足和工程化能力不强等方面,这在客观上使评估工作不能严格执行;二是在接受评估的过程中,一些研发中心功利性比较强,以评估指标作为研发工作的指挥棒,放弃了与评估指标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重要基础工作,制约了研发中心研发能力的提高;同时,有些高校会出现举全校之科研力量应付评估,违背了评估的初衷。

2 优化和创新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的对策

针对上述运行机制问题,应在坚持“流动、开放、联合、竞争”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人员聘用与流动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创新机制、人员评估监督机制和产学研联合机制,从而优化和创新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的结构体系。

2.1 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应加强对科学仪器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科技研发项目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制度,对科学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对研发中心的试验室和研究设备可以向社会有偿开放,同时可为同行业及科研机构提供实验仪器的测试及检测服务。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开放性的科研成果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共享化。

为了吸引和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来研发中心进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设立开放合作基金,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合作研发项目指南。以研发中心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

以研发中心为依托,通过“产学研”方式,联合国内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应用开发研究与工程化研究项目。同时为同行业技术人员和相关技术领域的人员提供培训、技术交流与咨询服务。

2.2 人员聘用与流动机制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人员管理应实行合同制和聘任制,坚持竞争择优、人员流动的用人机制,做到分级聘任,分类管理。研发中心人员构成包括技术带头人、研究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四种类型;聘用岗位分为为固定岗和流动岗两种。由主任选聘技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聘用考核下属工作人员。固定人员以技术带头人和研究人员为主,按研发中心的研发方向严格控制其数量,由主任公开聘任;其他人员数量由研究方向和技术带头人根据技术研发工作的需要和立项的研究项目实际情况自主聘任,经研发中心主任核准后,课题组负担相关费用。

研发中心的主管部门要有强烈的流动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员流动对研发中心发展壮大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客座人员与固定人员的研发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技术研发工作只有固定技术人员而没有高素质的客座人员将失去学习外来经验和技术的机会,反之,只有客座人员而无一支相对稳定的固定人员队伍与之配合,也难以积累技术开发的成果和继承技术开发的经验。所以,研发中心应同时加强对杰出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设立优秀人才启动经费,专门用于引进杰出人才和优秀技术骨干的研发启动经费。对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能工巧匠给予支持并吸收为新的技术带头人。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包括国内外同行业、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研究人员来研发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与应用研究,优化队伍结构,保持研发队伍的活力。

2.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目前,研发中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速度缓慢等。究其原因包括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合作的政策不完善,缺乏充分的技术合作和转化资金,结果导致高校适应政府和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难以转化科技成果。另外,部分高校并未真正意识到研发中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仍停留在重视项目研究阶段。研发中心应从自身内部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明确研发中心产生的所有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及其产业化、工程化成果的专利权及知识产权均应归研发中心所有。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所创造的职务性成果或知识产权,按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享有相应的成果分享权益。同时,建立技术研发成果或知识产权转让机制,研发中心的技术研发成果或知识产权实行有偿转让,转让所得资金用于研发中心的自我运行和良性发展。研发中心对专利发明人、成果拥有人等实行奖励,也可根据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按适当比例提成。

聘请业内专家为高级顾问,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业内专家通常在其核心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能够帮助研发中心攻克成果转化技术上的难关;同时,业内专家通常能掌握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能抓住技术走向、行业趋势,对于研发中心的研发方向与市场化前景都能给出中肯的建议。

2.4 激励创新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引导研发人员将研发目标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研发中心资源合理流动,并有利于建立一个充满竞争氛围的研发工作环境,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具体的包括:重点资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

重点资助机制。为了吸引和鼓励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刻苦研发,多出成果,设立研发中心主任基金,用于重点支持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成熟配套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等工作,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建造“人才特区”,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研发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予以重奖。对有专长的技术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奖励制度。

2.5 人员评估监督机制

对研发中心所有的受聘人员,实行固定周期的考核、聘任制度,并建立有效的人才进入和淘汰机制。学术考评将实行年度考评、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受聘的技术带头人,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受聘的高、中级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实行年度用户评价制度。管理层也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核定下一年度年薪,甚至进行人员流动。

2.6 产学研用联合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单个技术创新主体的优势并不能保障整个技术创新子系统的创新效率,只有当产学研用等创新链上的各主体实现联合和协同时,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效率。研发中心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以创新链的高度审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链上游和下游机构或企业合作,依靠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企业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先天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合作研发,促进资源的优势集成和高效配置,发挥更大创新合力。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联合机制,实现协同创新。

3 结语

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及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持续深入研究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才能确保研发中心的建设任务、目标及核心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清忠,黄方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探析――基于管理协同理论视角[J].高教探索,2014(05).

[2]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

[3]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4]龚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128-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