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者,如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时,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我要让知识跟着我启航——做一个真正的师者。而今,我真正的走上了三尺讲坛,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对每节课精心设计,学生对我的课情有独钟,我也在那里享受到了为人之师的乐趣,那种成就感让我很少想到改变。
不过,这次去华东师大的培训,尤其是听了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的讲座,让我深有感触。他说:一堂课应因人、因时、因课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想想自身教学实际再与“后茶馆式教学”做比较,我陷入深思,试想,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堂课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顺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走,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激疑——探究——释疑——启迪”的功效吗?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实现吗?我不禁顿生疑惑:师者!你何以让生才思泉涌?于是我大胆作了一次尝试:
情景再现:在学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MTV,在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我决定:让学生看课题提问,即通过课题激疑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当我的话音刚落,台下已经好多人举起手,接着齐刷刷地一大片,他们提出的有:“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什么时候被收回的?”、“收复之后又如何?”……他们智慧的闸门在瞬间像洪水一般倾泻而出。说实话,在提问的过程中还不时地被因为不能展示我的设计而惋惜的情愫所困扰,我把他们提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我开始进行第二步:即让学生自己把提出的问题排个序,分个轻重缓急,最先想了解的有哪些问题?这节课不能完成的课后去完成。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结果他们排的序基本和我设计的差不多。第三步:再放权,即自己看书自己解答,并交给他们几条求助热线:学生互助学生和寻求老师的帮助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探究欲望强。一节课就在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我也不不自觉地融入这种氛围中。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在离开教室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
反思一:教师要放——学生智慧的闸门需要我们去开启,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学生的探究欲望需要我们给予他们空间去实现……。试想:自己过去的做法尽管在备课的时候也设计过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在更多时候却扼杀了一些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学习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能力素质。这时我的脑海里回忆起我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是教授历史的方法的文章,文章介绍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回去收集1640年的有关史实资料,还有当时的服饰,并且要求学生做出当时的服装,一切由学生设计好当时的场景来一个情景再现。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教育方式。因为这才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堂历史课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终身受益。联想我们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局限、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扼杀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反思二:教师要变——变观念、变思想、变教法、变学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早已不是原来的生,他们的信息储存量大、思维开阔、视野宽广,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资源的大载体。我们老师应该改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我们已经不能以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要低姿态,所以,课堂不是单纯老师教授的一统天下了,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资源储备释放出来,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反思三:师生要“和”:即创建和谐课堂——做到师生人格的和谐即从师道尊严到学习伙伴的转变、师生资源的和谐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知识储备和教师资源的达到资源共享的和谐、师生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和谐即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也是一堂课的受益者。切记!我们不再是权威、一劳永逸的代表,我们要常思常想常变。
华师之行让我作了一次变的的尝试,这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思想的变已经影响至一代人思想的变,一代人思想的变则会带来祖国的变。所以,为师者,只有改变,我们才会让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