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谷氨酸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谷氨酸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谷氨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饲料以及化工等工业领域,我国是谷氨酸第一生产大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微生物发酵法,具有生产成本低、节约资源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初始糖浓度下,玉米浆和糖蜜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确定较优的发酵液培养基组成及装液量,以期获得较高的谷氨酸产率及糖酸转化率,对谷氨酸菌种性能的验证及工艺过程的放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酵法;验证菌种;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24-0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谷氨酸菌种S9114,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提供;其他实验试剂均购于天津科密欧有限公司

1.2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26g/L,玉米浆2.8g/L,尿素5.6g/L,K2HPO41.6g/L,MgSO4·7H2O 0.5g/L,pH为7.0。

初筛发酵培养基:口服葡萄糖160g/L,玉米浆2g/L,糖蜜1g/L,K2HPO41.7g/L,MgSO4·7H2O 0.6g/L,pH为7.0。

1.3 实验方法

1.3.1 种子培养。将已灭菌的装有一定量种子培养基的三角瓶内接入活化菌种,32℃震荡培养8h,置于4℃冰箱冷藏备用。

1.3.2 发酵培养。将一定量种子液接入装有一定量合成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震荡培养,33℃,105r/min;当OD 为0.7~0.8 时将温度提高至37℃,转速提高至125 r/min; 当pH 降至6.5时,补加200g/L 尿素溶液0.8mL/瓶,发酵培养40h。培养结束后测定并计算发酵液中的谷氨酸产率、糖酸转化率(本文简称转化率)。

1.3.3 实验指标分析。(1)实验指标的测定。pH 值:pH计测定;残糖:还原糖滴定法;谷氨酸含量: SBA-40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

(2)转化率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浆和糖蜜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2.1.1 低初始糖浓度谷氨酸发酵。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玉米浆和糖蜜添加量(见表1),其他成分同初筛发酵培养基,以发酵液中谷氨酸产率、转化率及残糖这三项指标综合分析发酵结果。

2.1.2 高初始糖浓度谷氨酸发酵。为了提高谷氨酸发酵的产酸率,实验尝试了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80g/L,其他同初筛发酵培养基,以玉米浆和糖蜜的添加量为考察因素,设计了3组实验(第4组、第5组、第6组),实验结果见表3。对表3实验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实验第4组的谷氨酸产量和转化率最高,与第5和第6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25);实验第6组的残糖最低,比较显著低于(p﹤0.25)实验第4组和第5组;综合比较分析实验第4组的培养基组成更有利于谷氨酸的积累。

2.2 不同装液量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设计不同的装液量来改变供氧条件(见表5),其他同初筛发酵培养基。以实验第4组作为发酵培养基,以发酵液装液量为考察因素,设计2组实验(第7组、第8组)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见表6。对表6中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装液量对谷氨酸产量及转化率的影响显著(p﹤0.05);对残糖的影响不显著(p>0.25)。综合比较分析实验第7组的装液量更有利于谷氨酸的积累,其谷氨酸的产量为12.0%、较优化前提高了61.07%,转化率为68.2%、较优化前提高了42.61%,残糖为0.297%,残糖含量达到放罐样的质量要求;确定实验第7组的培养基组成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组分,具体为:口服葡萄糖180g/L、玉米浆4.0g/L、糖蜜2g/L、K2HPO41.7g/L、MgSO4·7H2O 0.6g/L,发酵液的装液量为28.5mL/1000mL。

3 结果与讨论

(1)利用摇瓶发酵小试实验与SPSS19.0分析软件相结合的实验统计方法能有效地实现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具有简单、经济、高效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碳氮添加量及装液量对谷氨酸发酵都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调节碳氮源及装液量可以显著地提高谷氨酸的产率及转化率。

(2)确定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口服葡萄糖180g/L、玉米浆4.0g/L、糖蜜2g/L、K2HPO41.7g/L、MgSO4·7H2O 0.6g/L,发酵液的装液量为28.5 mL/1000mL。在此培养条件下,谷氨酸的产率达到了12.0%、较优化前提高了61.07%,转化率达到68.2%、较优化前提高了42.61%。不仅验证菌种的优良性能,也为后续谷氨酸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5-),女(满族),辽宁台安人,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营养与功能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