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反例教学如何开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84-01
通过不断学习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谈谈初中数学中用到的反例教学。
一、实数与代数式中的反例教学
我在讲授《实数》时,判断: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学生们马上做出判断,并举出几个反例如π与-π;根号2与负根号2,它们的和都等于零是有理数。这些反例的共同特征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无理数和为有理数,这样的反例有无数个。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地问:两个无理数的积一定是无理数吗?通过对这些问题作更多更深入的一些研究,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还可以加深对有理数、无理数概念的理解,弄清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举反例,使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反例在方程中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1)方程两边都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在讲完这一概念后,教师可以马上举出一些反例,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若不是,让学生说明理由。以此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显然方程(1)、(3)、(4)(6)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因为(1)式不是方程,方程(3)含有两个未知数,(4)的左边不是整式,方程(6)的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3,这些都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不相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判断不出来,特别是方程(1)、(4)、(5)容易出错,因此,可以在这里先带领学生简单地复习一下整式和方程的概念。对于方程(5),应注意提醒学生其中的π是常数而不是字母。这样,当教师结合这6道小题再次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条件时,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三、几何中的反例教学
我在教学《正多边形和圆》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一定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呢?如果是,说明为什么,如果不是,举反例说明。学生们都知道:各边都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正多边形的一些性质的理解,我从反面进行巩固。显然,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它是正多边形,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例如矩形等。
又如:《四边形》中,为区分各四边形的概念。可设计此题:
抢答: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1、对角线互相平分且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
3、邻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错,可以是矩形)
4、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错,一般四边形满足一组邻边相等但不是菱形)
5、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
6、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错,可能是矩形)
同学们情绪高涨,迅速动手动脑,到第(4)题时,个个争相画图演示。数学反例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调节器,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进一些反例或适当地引导学生构建反例,往往能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知识。
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常常容易混淆或忽略它们的某些本质属性,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容易出错。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够适当地举一些反例,通过反例来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其中的一种方法是“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这里,必须强调“夹这个角的两边”。因此,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一个角和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由于和教材中的定理不一致,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回答说“不一定”,这时教师继续追问“你能举出一个反例来说明吗?”即让学生用反例来说明命题“有一个角和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错误的。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提示:“可以画出图形来说明。”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在画图尝试。最后,全班一起总结、交流,归纳出反例,列举如下:
(1)在等腰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则在ABD和ACD中,满足一角(∠B=∠C)和两边(AB=AC,AD=AD)对应相等,显然ABD和ACD不全等。
(2)如图2,在ABC中,延长BC至D点,连接AD,使AD=AC,则在ABC和ABD中,满足角(∠B=∠B)和两边(AB=AB,AD=AC)对应相等,显然ABC和ABD不全等。
(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连接BD,则在ABD和CDB中,满足一角(∠ADB=∠CBD)和两边(AB=DC,BD=BD)对应相等,显然ABD和CDB不全等。
通过上述反例教学,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运用这一判定方法时,必须是“一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SAS)”,而不是“一角和任意的两边(ASS)”。并知道了由上述反例可以说明命题“有一个角和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错误的命题。这样的反例,使学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
总之,通过反例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反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反例,适当地构造反例,就能使学生不断地完善数学概念,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