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谈“课眼”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课眼”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堂高效课,必须是一堂“出彩”的课,而一堂“出彩”的课又必然是有其“奇特”之处的。若一堂“出彩”课要归属于高效课,那么它至少应该同时满足三项指标:其一,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地呈现和优化,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增值;

其二,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学习和获得的课堂;其三,有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沉浸于课堂。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实现这样的“出彩”?很多人提出了“课眼”一说。认为要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就必须着眼于45分钟,精备、细备教案,巧妙地、多途径地设置每节课的“课眼”,以一节课的精要之处,牵动45分钟的教学全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读诗、读文一旦抓住了“诗眼”“文眼”,对文本的理解就可成为游刃解牛的庖丁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有一个巧妙恰当的“课眼”。这个“课眼”应是课文的关键点,具有前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于是,人们纷纷对“课眼”进行实践和研究,比如有人从“课眼”的性质对其进行总结,认为它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是抓住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聚焦点;也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眼的设置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思考,归纳总结了提炼点睛之词设课眼、挖掘文本之意设课眼、品味中心之句设课眼等设置课眼的艺术方法。以上的这些实践总结,无疑是可贵且具价值的。但是,笔者认为,人们在思考总结“课眼”的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忽略以下几点问题:

一、我们是否关注了“课眼”对课堂教学活动全程的效用持续强度问题

我们研究“课眼“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其的设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可能地追求有效教学。那么,我们设置的“课眼”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课眼”的获益者——学生来说,它的效用强度的长短,就不仅是用来衡量此眼的优劣,更是我们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标杆。也就是说,不管基于教材的什么角度或者特点而设置的“课眼”,它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发挥的作用,是否是时时贯穿并渗透进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你“牵了一发”是否又“动了全身”。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呈现、课堂师生的对话活动、学生思维的碰撞等是否都是基于这一“课眼”的辐射作用而形成的。如果说,一个“课眼”仅仅是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某个点上昙花一现,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过程的某一点,起了一些作用,从此就退出整堂课的师生活动舞台而销声匿迹,那么,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眼”并不值得沾沾自喜。因此,我们在发现和设置“课眼”时,要力避局部,努力追求全局效应,要基于这样的选择标准,去寻找和发现这种“眼”,要让它的“药力”强劲而持续,要一“眼”贯穿到底。要让分解后的每一教学环节都与之呼应与暗合,从而由这眼来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二、我们是否深刻把握了“课眼”区别于“文眼”“诗眼”的本质特征及丰富的内涵

“课眼”一说本是借鉴了“文眼”“诗眼”说而形成的,因此很多人可能会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不一样。“文眼”“诗眼”针对固定的文本而言,这样的“眼”对于一个文本来讲往往具有唯一性。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众所周知,就是“这几天颇不宁静”一句,你不能说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句子可以称为本文的“文眼”,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文眼”“诗眼”往往唯一性地落实在某句话或者某个词上,别无它求。但是“课眼”则不同,它是根据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因此,“课眼”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教者可以从同一个文本发现和确立他所理解的“课眼”,并且上出非常出彩的课。多人上一课,一课多人上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面对同一材料,不同的教者可以展示不同的处理艺术,其发现和设置的“课眼“自然不同。

另外,“课眼”的设置,要因课而宜,不应雷同。虽然,有时我们设置的“课眼“可能就是基于“文眼”“诗眼”而成的,但“课眼”不完全能与“文眼”“诗眼”画等号,同时,“课眼”也不同于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托尔斯泰说:“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托尔斯泰所说有这个“点”,正是平时在教学中所说的“课眼”,它是总揽全篇的要点。比如同样上《在肖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一文,有的教师可以从演讲技法角度设置“课眼”,有的教师可从“演讲稿写作指导”角度设置“课眼”,只要设计合理,最终都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

目标。

因此,“文眼”的丰富不只是体现在不同文本的层面上,即使同一文本,它也能充分展示起“丰富”的特征来。我们完全可以尝试着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种设计,从而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活动设计,相信一个教师如果能坚持这样来进行教材设计实践,其高妙的教材处理能力定会日益增强,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会指日可待。

三、我们是否具备了“课眼诚可贵,慧眼价更高”的思维意识和教学理念

一堂高效的课,除了能够发现和设计一两处画龙点睛的“课

眼”外,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眼”之妙更是一堂“出彩”课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切的实现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有人说“引导”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教师指出“课眼”就是“点”,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课眼”体会理解文本就是“染”。“点”要点得灵动,“染”要“染”得巧妙,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从上述观点来看,无论是“课眼”的发现和设置以及其效用的发挥,都充分证明这是教师的一种眼光,是一种学养,是由教师的品位与格调所决定的,是教师“慧眼”的艺术再现。因此,可以说对“课眼”的追求是使教师的教学走向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

“现代动态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周密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前提。目标的动态生成应围绕预设的目标进行。”比照“课眼”一说,就是指“课眼”更多地体现为预设,而“课眼”的效用辐射体现为课堂生成。但无论其预设与生成,都需要教者充分开启其“慧眼”,缺少了这“慧眼”,如果课堂教学完全按预设进行,那么教师心目中只会有“教案”,而不会考虑课堂中学生合理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与活力。因此,教师必须在预设“课眼”的教学基础上,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努力开张自己的“慧眼”。“慧眼”明,“课眼”自不会俗。预设的灵动,生成的精彩,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睁开心灵之眼、智慧之眼,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总之,“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课眼”不论是一个巧妙的开头,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不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还是课文固有的精彩片段;不论是掀起高潮的兴奋点,还是课文的重难点,都是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艺术升华,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课迥异,但只要我们牢记课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眼亮”方能“心明”,我们莫被“课眼”迷“慧眼”,对其只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和追求,练“课眼”更须先练好“慧眼”,要从“慧眼”的高度深入理解“课眼”的内涵,使自己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平时要潜心学习,多方观摩,努力实践,深入研究和理解“课眼”的意义及作用,多方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课文,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这个“点”——“课眼”,巧妙地设置,从而形成富有个性且高效的教学艺术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不可东施效颦地运用“课眼”进行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