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科技类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科技类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人们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科技的神力。科学技术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即科学传播,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迫切地被社会所需要。而新闻报道,因其突出的时效性和大众传播与生俱来的公开性和广覆盖面,成为科学传播的理想载体和前沿阵地。除了专门的科技新闻,其他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多地涉及科学技术信息。但是,这些非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科学信息内容的处理存在不严谨、不专业的问题,影响了新闻报道和科学传播的效果。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按照新闻报道中的科技信息是否为新闻报道的首要传播目标作为标准,可以把包含科学信息的新闻报道分为两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两种表现形式:

科技报道。科技报道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科普内容为题材的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获得长足的扩展和深化,科技新闻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种类。科技报道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显性表现,因为它直接地传播科学知识、技术信息,在及时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进行科普宣传和推广。

其他种类涉及科技信息的报道。随着科技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和日益广泛,除了科技报道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报道也包含大量的科技信息。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环境生态方面的报道、卫生健康等服务类信息,有时也会涉及科技信息。社会新闻主要报道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或自然灾害。比如《崂山海面同时升起两个太阳》、《武汉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无一伤亡》、《自古黄河清几回,今见银瀑泻峡谷――黄河出现“河清”景观》,都是很好的社会新闻,但是也包含着不少的科学信息。再如经济新闻,它是以经济生活和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报道。比如《南海发现巨大宝藏“可燃冰”》,是经济新闻报道,同时也包含宝贵的科技信息。这些报道都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隐性表现。之所以说它是隐性的,因为新闻工作者和公众,特别是记者,并不把这类报道着重作为科技信息来传播或看待,科技信息并不是这类报道的首要和主打内容。在这些报道中,科技信息往往只作为主要新闻信息的辅助品和夹带品。因而,这类报道对于科技信息的处理往往缺乏科技报道对科技信息真实性、科学性进行严格考证的严肃态度,科技信息应有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然而这种附带品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它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科学传播隐性表现存在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科技报道由于其明确的主旨和要求,因而新闻工作者对于它的采编一般都能秉承科学精神,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如果出现问题,也是以语言分寸上的失当、欠妥为主,所以,严重错误不太多,负面影响不太大。但是,在大量其他种类涉及科学技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也就是在隐性表现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将隐性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其主要方面如下:

科学信息缺失。即对于新闻报道涉及的科技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明确的解释和说明。科学信息的缺失造成新闻事实不完整,既不能有效地进行新闻的传播,也无法发挥科学传播的教育作用。例如,有这样一篇报道:《一“男性母亲”生育“袖珍”胎儿》。报道中讲述某医院进行了一例罕见的手术――从一男子胸腔中取出一个活体胚胎。报道中提到该患者所患的疾病为“胸腔内畸形胎儿潜生”,但是对于这种病是如何得的、胎儿从何而来,却一言不发、只字未提。既然医院确诊并进行了成功的手术,说明该种病例有科学的解释。而这也符合读者想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心理。即使相关内容属于医学机密,也应作必要交代,但报道恰恰在这里留了个空白。这种报道方式可能产生负面的传播效果,比如滋生迷信、流言纷飞等。

科学信息不准确或不充分。对于新闻报道涉及的科技知识叙述或解释得不到位、不准确,或是不充分、不周详,与正确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都容易引起读者对信息的误读。例如《35岁以下的广州市民注意了,即刻种痘预防麻疹――强传染力麻疹袭穗》这篇新闻,本来是一篇很好的服务性消息,向人们发出警报。遗憾的是,记者在报道中对某些信息的解释出现错误,比如,就像卫生部门在辟谣时指出的“标题错写‘种痘预防麻疹’”。其实,种痘是预防天花的免疫手段,并非预防麻疹。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非“种痘”。这是缺乏常识的提法。“离开真理一步,就会走向谬误”,诸如此类偏离真理的解释,不仅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损毁,并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上述“种痘预防麻疹”的报道,就引起了大量市民的恐慌,最后是卫生部门出面澄清事实,才安抚了民众。另外,笔者对近年来香蕉致癌和橘子生蛆事件的最初报道进行过仔细阅读和研究,认为后来的谣言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报道中没有明了、透彻、充分地解释有关的科学信息所致。一旦谣言传开,再解释便为时晚矣。据粗略统计,这类报道占问题报道的主流,它引起的后果往往也是最大的。

虚假报道。就是报道涉及的科学内容完全是子虚乌有,是杜撰的,纯属虚构。这类报道,貌似确有其事,实际荒诞不经。比如《美医生将操刀换人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都是凭空虚构的耸人听闻的假社会新闻。这类报道往往经不起推敲,很快被戳穿,甚至上了假新闻排行榜。然而,这类报道却有“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的毒副作用。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出现上述问题的个中原因很多,每一个个案都有它的特殊原因。但是,我们主要追寻的是寓于个别中的一般。笔者分别从业务素养、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意识三个方面或者说是三个层次对普遍性原因进行分析。

业务素养薄弱。业务素养薄弱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新闻工作者存在新闻价值观的偏差。新闻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对新闻价值的看法。在我们的新闻学教育中,一般讲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这是在新闻界获得广泛认同的。但是受媒体商业化经营模式的影响和西方追求反常及趣味性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五要素之一的趣味性被无限放大了。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记者和媒体往往强调趣味性,特别是趣味性中的“奇异性”因素,而放弃了对其他要素的追求。在写作中也是这样,一些记者往往强调趣味的部分,而舍弃了更有传播价值的科学成分。不仅如此,还存在着更严重的“趣味异化”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高雅的、健康的、无害的趣味,而有人把它变为低俗的、粗劣的、有害的趣味。业务素养薄弱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编审把关不严。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制作工艺流程,即集采、写、编、审于一体的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工序流程。它的核心要求是:上游工序出现的问题,下游工序必须予以解决;关关都难过,关关都必过;每过一个关口,作品质量就要提高一步。“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如果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都能如此照章办事,精心把关、精心推敲,那么,“问题新闻”就会不是“胎死腹中”便是“弃暗投明”。

科学素养水平较低。何谓科学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素养两个方面。科学素养是业务素养之外的现代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传播在非科技报道中的不到位与不到家和部分记者、编辑自身科学知识素养低有关。对于一些低层次的错误,像《千年木乃伊怀孕》,一般具有科学常识的人都能辨别出它的真假,可我们的采编人员竟然轻易地信以为真,把它作为新闻事实来传播。这也反映出我们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科学精神,对于超出自己原有业务和知识范围的内容,不能刨根究底,弄清所以然。

科学传播意识淡漠。这就是说我们的部分新闻工作者缺少自觉进行科学传播的意识。他们在进行包含科技信息的报道时,没有敏锐地、清醒地认识到这类报道是属于科学传播的范畴,应该也必须秉承科学态度和严谨精神进行正确的报道。所谓正确的报道,笔者认为,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准确无误地阐释报道所涉及的而又尚不为公众所知的科学内容。思想指导行动,这种科学传播意识的淡漠就直接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导致了新闻报道质量的问题。因而笔者认为这是最深层次和最根本的原因。

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各项素养也应该与时俱进,新闻报道也应该把“科技兴国”这一观念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大众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维护大众传媒的声誉。也唯有如此,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闫伊默:《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www.省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7.9.12。

2.康文久:《新闻实用写作》(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苏晓梅、庞晓敏:《主流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青年记者》,2007(5)。

4.段颖群、刘璐:《新闻报道中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构》,《青年记者》,2008(7)。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