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他为什么上课总是吸鼻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他为什么上课总是吸鼻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节心理课上,一个男孩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总是不停地吸鼻子,在我有些愠怒地看他并且示意他停下来时,他仿佛没看到,鼻子一张一翕得反而更厉害了。学生们告诉我,他几乎每节课都这样,包括英语、数学甚至他们班主任的课。在我又一次望向他时,他更加起劲地吸着鼻子,还夸张地将一个手指伸入鼻孔,挖出鼻涕,黏在手掌上,并且拿眼睛挑衅地看着我。但在课堂做游戏的环节中,我观察到他脸上的表情是缓和的。虽然还是吸鼻子,声音却小了许多。到了单独和同桌PK的时候,他甚至有将近5分钟的时间不再吸鼻子,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比赛中。

课后我找班主任了解情况,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来自农村,爸爸卖菜,妈妈卖煎饼馃子。每天夜里3点多起床,爸爸去菜市场批发菜,妈妈准备出摊,上午10点多收摊以后,妈妈去市场帮他爸爸卖菜,晚上两人去夜市卖麻辣烫,回到家就将近零点了。家里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奶奶,男孩除了照顾自己,还要给奶奶做饭。

“他妈妈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吗?”

“知道,他家长也没有办法,还带他去医院看过,检查了半天也没查出什么病来。他妈妈说在家陪他的时候情况稍微好点,并不总是吸鼻子,一回到学校就犯了。”

课间,我约他去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就放下了教室里挑衅的神色,胆怯地站在角落里。我倒了一杯水递到他的手里,他不相信地看着我。

我对他说:“老师听说你特别棒,刚上初一就会自己做饭了,还能照顾生病的奶奶。”

“老师,你怎么知道的?你真的这样认为吗?”他一连串地问我,习惯地大声吸了吸鼻子,又仿佛突然意识到什么,不再大声地、夸张地吸鼻子,而是小声地吸。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总是吸鼻子吗?你看,你本来是个挺帅的小伙,老是吸鼻子太有损你的形象了。”

他低下头,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老师,我告诉你,你别告诉我们班主任和家长好吗?”

“嗯。”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奶奶突然脑中风了,花了一大笔钱,我爸妈就几乎天天见不到人了,我开始学着做饭、洗衣服。我做的饭难吃极了。奶奶拉大小便只能在卧室里,我的衣服上总是飘着难闻的尿味和屎味。同学和老师开始讨厌我,上课即使我手举得再高,老师也不怎么让我回答问题。以前和我玩的小伙伴都不和我玩了。但有一次,我感冒了,鼻涕流得厉害,妈妈两天没去出摊卖东西。她在家做饭,还给奶奶全身擦洗了一遍,又把奶奶的床单被罩和我的衣服洗了。我病好了以后去上学,生物老师在课上竟然让我回答了两个问题,班主任那天也没有训我。从那以后,不知怎的,我就总是想吸鼻子。有时我想让妈妈呆在家里,我就故意地抠鼻涕,弄得脸上哪儿都是,告诉妈妈我又病了,她才舍得歇一天。老师如果上课不叫我回答问题,我就使劲地吸鼻子,他就会看到我。有时为了让我停一会儿,老师还让我回答问题呢!”

这个男孩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但因此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我明白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吸鼻子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关注,在目的达到之后,对这个行为有了依赖。

中午下班后,我去菜市场找到了他的妈妈,他们两口子正忙着卖菜,我见缝插针地说了说孩子的情况。

当我说到孩子吸鼻子的事时,他妈妈停止了卖菜,把我拉到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一脸紧张地望着我:“老师,孩子不会是有什么大毛病吧?”

“不会。”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

我继续说:“但是,咱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了,我们拼命地干,不就是为了孩子吗?他其实只是想让你抽出时间陪陪他。”

“是,是,是,老师,这孩子把我急死了,他怎么不早说呀?”

“孩子说让你歇一天,你歇吗?”

“没有。”

“那孩子只有得病了。”

家长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可是,不挣钱怎么行啊?”

我和她商量,能不能在不太影响挣钱的情况下,让她老公独自去夜市出摊,她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回到学校,我又和班主任沟通了一下,约好不再因为这件事在班里批评他,同时和其他任课老师达成共识,上课不再过多关注他吸鼻子,而是尽可能地多提问他,表扬他。

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上课不再不停地吸鼻子,而是时断时续地吸,但不抠鼻涕了。四个星期过去了,他上课一点儿也不吸鼻子了。语文老师说,他做的手抄报漂亮极了。英语老师说,在讲蔬菜名词时,他知道的种类最多,他感叹,以前怎么就没发现他还挺有学习的天赋呢。

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和我的同事渐渐地把他上课吸鼻子的事淡忘了,他的小伙伴也多了起来。期间他妈妈来了一次学校,带来了自家卖的新鲜蔬菜,非要送给老师们。她的眼圈红红的,说老师帮了她家大忙,治好了孩子的“病”。

每次想到这个孩子,我总是感触很深。这个别人眼中很“怪”,“病”得很重的孩子,只是渴望一份关爱,一点关注。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从细微之处走进孩子的心灵,多给孩子一些沟通和耐心,多些等待、赞赏和。也许,每一个老师的点点滴滴,涓涓细流,将汇成爱的海洋,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四十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