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需式”服务精准发力促脱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需式”服务精准发力促脱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百姓“点餐”走向政府“配菜”,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新机制激发了群众想发展、愿发展的激情,让曾经的贫困户转变为今朝的脱贫示范户。

“到2018年,全区12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实现省级“脱贫摘帽”,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是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区政府制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2015年8月6日,七星关区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培育农业产业为突破,以夯实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底线,建立了“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帮扶机制并积极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创新扶贫的新路子。

“问需式”造林

拓增收渠道

走进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沙乐村,放眼望去,山坡上郁郁葱葱。

一直以来,撒拉溪镇沙乐村以马铃薯、玉米等低附加值的传统作物为主,没有资金来源、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村民郑朝举告诉记者,“多亏了‘免费苗木超市’,我们又多了一项增收致富的产业,如今连片的荒山也全都披上了绿装!”

郑朝举提及的“免费苗木超市”即七星关区实施“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中的“一市”。2015年以来,七星关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问需式造林”新思路,出资建立“免费苗木超市”。政府免费为群众提供所需苗木,由群众自主选择撂荒地、闲置土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处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

此举不仅为推动毕节“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更为贫困户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

“现在我们村已经种植了100余亩刺梨,4.1公里的机耕道毛路也逐步建成。”沙乐村村主任顾尚琴说,大家对明年的收成充满期待。

同样是通过“一市”的政策,长春堡镇规划种植刺梨12329.7亩,已种植核桃25000亩;朱昌镇的1000亩苗圃基地已经平整完毕,马上就可育苗……仅此一项,七星关区每年就得拿出1500万元资金,换来的是数万贫困群众奔小康的希望。

相较于过去被动式的绿化造林,这种由群众自主种植、自己受益的新型造林绿化模式不仅备受群众追捧,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生态效益更是深得广大干部青睐。

七星关区农牧局副局长张浩告诉记者:“以往政府安排植树造林,由于群众是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只种不管,有的把树苗当柴烧,年年种树不见树,为了鼓励群众绿化环境,国家针对荒山造林每亩地补偿群众300元,但也是杯水车薪,森林覆盖率提升远未达到预期。”

如今,实施“一市”政策后,政府顶多花费100元为群众提供苗木,即可实现1亩地的生态效益,不仅大幅降低了生态成本,同时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到“群众主导”的渐进式转变。

截至目前,全区苗木超市的苗圃基地已流转土地1000亩,现在正在育苗,4.2万户14.6万人提交了免费苗木申请,可发展经果林和用材林23.4万亩。

“五金”齐兜底 脱贫有保障

“一市五金政策好,精准扶贫拔穷根”“一市五金套餐好,群众小康路上跑”,在七星关区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切实做好政策兜底,2015年七星关区专门拿出1.5亿元设立“五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以及产业发展担保资金,每项占额3000万元。

1.5亿元设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动2亿元以上的金融资金和2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由此证明七星关区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起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创新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模式,在确保投入有限的资金下,能最大的发挥经济效益。

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蛋鸡养殖场负责人张永健就是“五金”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受益者。2015年通过利益共享、村民按股分红等方式,由区财政贴息、镇村两级给贫困党员和群众担保贷款,张永健申请到1000多万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以及产业发展担保基金追加的200多万元一并投入发展。

资金筹起来,服务跟上来,张永健的养殖场规模也迅速扩大,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饲养蛋鸡从去年的20万羽迅速增到78万羽,日产蛋达50余万枚,直接发往深圳的超市。

村民顾怀竹的丈夫长期生病,家庭贫困,顾怀竹向农商银行贷了5万元入股张永健的养殖场,每年可拿到3万元分红,加上她在养鸡场打工收入为3000元/月,从此不用为生计发愁。

“不仅如此,群众在发展种植或者养殖过程中,如果遭遇人力不可抗逆损失30%以上,都可以通过风险兜底获得资金补偿。”张浩说。

此外,“五金”中的第一项,是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主要针对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预付医疗费用的特困群众,由周转资金先行垫付,待治疗出院后,分别从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渠道报销补回所垫付资金,滚动使用。

“这个政策实在好,今后看病再也不用为交住院费用发愁了。”家住三板桥办事处茶亭村的孙令I型糖尿病患者,当得知这一惠民政策后,孙令主动申请了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

如此实实在在的兜底政策,让特困群众患重大疾病再无后顾之忧。目前,申请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51户,现已为其中两户垫付资金13.3万元。

群众“点套餐” 政府“上配菜”

2月7日,家住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农民张祥印收获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家里的能繁母牛(即能够正常繁殖的母牛)产下一头30余斤重的仔牛。

“这个新年终于有了盼头”,望着刚产出的仔牛,张祥印对今后的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

59岁的张祥印是当地的贫困户,曾干过种养殖,在外打过临工,然而收入甚微。去年,当得知政府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在全区广泛铺开时,张祥印心动了,决定重操旧业,在政府推出的精准扶贫套餐中点了他擅长的“养殖能繁母牛”套餐。

在顺利通过村里诚信户考核后,张祥印根据“五金”中的小额贷款贴息资金成功地向农商行贷款2.4万元,由政府全额贴息,买了两头“西门塔尔”杂交母牛。为此,他还专门算了一笔账:每头母牛3年可产2个仔,按每仔卖1万元计,能有4万元收入。

张祥印的事例仅仅是七星关区落实“多套餐”服务的一个具体案例。

为帮助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多套餐”的具体内容、扶持政策、服务体系和技术要求,指导贫困农户正确选择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七星关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毕节市七星关区精准扶贫套餐技术指导手册》。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针对贫困农户不同的发展需求,专门编制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精准扶贫‘套餐’,贫困农户可根据自身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自主选用扶贫套餐,”七星关区扶贫办副主任李兴学介绍道,这种群众“点餐”、政府“上菜”的方式,有效弥补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

翻阅《毕节市七星关区精准扶贫套餐技术指导手册》,针对能繁母牛养殖技术、设施蔬菜管理技术、莲藕种植技术等10余种种养殖套餐从扶持条件、技术标准到疾病防治等,都有详细介绍。

为顺利推进“多套餐”服务,七星关区建立起了技术服务保障机制,由各乡镇街道在农业服务中心分别明确一名种植专业、一名养殖专业且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工作固定、服务意识强、能吃苦耐劳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该辖区内多套餐产业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并将区、乡两级技术人员的联系方式编入《技术指导手册》发放到村到户,确保群众一旦遇到技术性问题能够及时咨询解惑,遇到疫情疫病能够及时有效控制。

另外,七星关区还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畜禽疫病防控,由各乡镇街道与具有资质的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春秋两季进行集中免疫,区财政将按免疫注射每针次进行补助。

随着“一市五金多套餐”机制持续深入的开展,在外务工者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也越发坚定,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之战”正在七星关区轰轰烈烈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