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教育“33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教育“33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将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要素加以具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构建,形成以“三递进”为目标、“三结合”为途径、“三驱动”为载体的反映高职教育客观规律、有效指导实践教学行为的一种策略和范型。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邓光(1966- ),男,重庆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傅伟(1965-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杨晓燕(1970- ),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与工程审计。(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33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SJG43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理论与应用、专业与职业、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纽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一、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1.关于教学模式。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他们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迄今为止,由于文化背景、理解认知、教育类型与层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理论界对教学模式并无统一、标准的界定。比较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状况的是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①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教育观、人才观、方法论与质量观的综合反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是构成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因素。

2.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征。高职实践教学是以某种职业能力或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并具有同等重要性、相对独立的一种教学活动,主要有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实践教学模式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除具有一般教学模式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专业性。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思想的体现,而且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程式,实践教学模式中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评价标准等因素必须与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相结合。二是职业性。尽管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按不同任务可分为验证型、模拟型、生产型、探究型等,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以获得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则是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三是区域性。“区域”已不再是狭义的地理概念,还包括与专业相应的产业、行业或企业。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践教学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特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性反映,也是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为具有一定价值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或商品的过程。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是发挥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1.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③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围绕一定教学目标设计的指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并对实现途径和方法载体等因素具有制约作用。实践教学的目标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职业岗位的胜任、经济社会的适应和自我发展的需求等方面,目标的设定与选择要在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侧重,既突出实践性、形成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更重视创新性、着眼目标的长远性;既体现职业所需的“技能型”,更彰显人才的“高素质”。近年来,我国涌现出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李斌、袁政海等,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艺,更以勤学肯钻、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各自领域的技能大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职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关于实践创新能力,有人认为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人认为属于实践能力范畴,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④我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是从职业能力到创新思维、再到创新技能的一种递进式(简称“三递进”)的概念化过程。第一,职业能力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基础。第二,创新思维是学生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实际问题寻求独特性、创造性解决方法的理性认识过程。创新思维是学生从感知到认知、从掌握到熟练、从技能到技巧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逐步“内凝”的过程。第三,创新来自实践、源于认识。创新技能是对已有事物进行开发、更新和改造的行为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外显”。职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构成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职业能力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技能是核心。⑤实践创新能力的这种层次化和递进式特点,不仅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助于实践教学操作程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设计。

2.实践教学的途径。专职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简称“三结合”)是当前高职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

专职结合是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是指专业与职业相结合。一方面,专业是现代高职教育面向行业企业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而职业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⑥将特定职业岗位的计划与决策、设计与生产、工艺与标准、检测与维护、营销与管理等实际工作任务整合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实践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在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相互融合的同时,将严谨与规范、团结与协作、诚信与服务、创新与卓越等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

校企结合是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保障。广义的校企结合不单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还包括学校与行业的结合、学校与地方区域的结合、学校与政府部门的结合等。校企结合不仅可为高职实践教学提供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校企结合的作用在于:一是为实践教学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包括场地、设备、工艺和管理,使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弥补学校实践教学投入、降低教学成本。二是为师生了解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构建信息平台,使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始终与社会经济产业调整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同时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结构、激发师生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三是为实践教学成果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提供可能,如学生就业、技改发明、科技咨询与公益服务等。当前,校企结合的关键在于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发挥实践教学综合功效的机制,即树立基于利益考量的合作理念、建立对接产业集群的合作平台、健全支撑规范运作的合作保障、完善校企全程合作的育人机制。⑦

工学结合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组织形式。工学结合既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实施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教学时序的设计与安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综合素质,条件是通过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以政策或机制来激发相关行业企业和地方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的载体。教学的载体是承载具体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沿预定途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媒介,是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驱动工具。实践表明,专业实训、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简称“三驱动”)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其中每一种载体又由若干相对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项目所组成。载体设计是不同教学时段特定教学任务的项目化,而项目化教学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⑧高效性是实践教学项目载体设计的基本要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如果把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验或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的专业实训看作是“项目载体”,那么这种项目化设计本身就反映了学生从认识专业到了解职业、从掌握单项技能到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递进式过程。而从专业实训到技能竞赛、再到社会服务,也反映了学生从实践到应用、从适应岗位到融入社会的能力发展过程。二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协同性。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个体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所谓“协同”就是将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的各种因素以项目化方式加以整合与利用,形成跨课程、跨专业、跨领域的多元化项目载体。协同的广义性包括人与人的协同、专业与职业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以及技能与文化的协同等。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化实践教学中注重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例如,在专业实训中,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扬州作为全国宾馆旅游用品生产与物流中心这一资源优势,教师指导学生开发设计牙刷生产模具中的夹具,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等。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人们从整体上综合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由于教育类型、层次的多样化,并不存在一个普适性的模式,评价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实践证明,“333”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品质的有效策略。

[注释]

①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79.

②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3.

③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0.

④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90.

⑤傅伟,岳金方,唐菲.高职教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9):91.

⑥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

⑦王振洪,邵建东,成军.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52-53.

⑧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