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快乐女声》与娱乐的扩张(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快乐女声》与娱乐的扩张(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功能强大的电视媒体好像突然间失去了魔力,当9月4日晚“09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在湖南长沙结束的时候,观众既没有像对待前几届《超级女声》那样欲说还休,媒体也没有就选秀节目的品位问题穷追不舍,这个几乎完全复制《超级女声》的电视选秀节目,就这样在平静的舆论氛围中落下帷幕。既然没有巨大的渗透力和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说,作为一档大型的电视选秀节目,它也就不可能延续以往“超女”的显赫成绩。

除了今年大事多、难事多、急事多之外,如果作为传者的电视媒体和作为受者的观众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话,那么我认为,造成电视媒体创新难和受众“不狂热”的原因正是娱乐肆无忌惮的扩张。

很多人还记得2005年《超级女声》在全国引起的疯狂情景。首先,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几乎所有能够发表言论的媒体都在围绕着《超级女声》进行评论。其次,它的收视率猛增。最后,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的是,这档引起全民娱乐的娱乐节目直接引起了有关行政部门的明确指示,要对电视的综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倾向进行严肃批评。能够入管理部门法眼的节目,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力。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物极必反”,今年的《快乐女声》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反响,都无法和当年的《超级女声》相媲美。首先,过去困扰“超女”的低俗问题,今年竟然没多少人提及,而且观众也没有因为某位选手的“五音不全”而争得面红耳赤。相反,观众一致认为:观看这档节目,不过是想在工作之余、晚饭之后“娱乐娱乐”。其次,媒体也没有受到该节目的议程设置的影响,而把报道仅仅局限在娱乐的范围之内。最后,人们最关注的决赛冠军竟然没有受到过多的追捧。媒体报道几乎清一色地冷静。相反,很多人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如一位网友抱怨道:“你说都这么多‘规定’了,这出选秀节目怎么还是更像一部连续剧?要是没这些‘规定’,那还不得演成一部超级苦情长剧?”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在分析观众的这种反应时说,观众对选秀的关注度下降,除了审美疲劳外,也反映了人们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的心理需求,“在这种社会心理趋势指导下,所有浮躁、喧嚣的节目都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本来,娱乐的本质是为了美好生活而欢愉快乐的活动,它是美好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为什么成了人们躲避的对象?借用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理论,我想说,娱乐之所以被大家躲避,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扩张后的娱乐渐渐成了排他性的活动。比如在口耳相传时代,娱乐大多为仪式或信仰服务,尽管此时的娱乐还是原始性的,但是,正是它的原始性,才使得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从外到内的欢愉。

在印刷时代,“人们把自己完全包裹在语言形式之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①结果在印刷的熏陶下,他们拥有了“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②此时的娱乐更多的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但是,这种高雅的娱乐活动依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到了光电时代,娱乐在无限扩张的同时,排斥了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人们一方面要面对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抛弃其他的娱乐活动而静静地呆坐在屏幕前与电视同乐。面对机会成本,也许很多人会说,理性的人们一定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但是,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人们更情愿选择电视娱乐而放弃其他的娱乐形式。这样选择的后果是:一方面,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获得满足,结果如今年观众对待《快乐女声》的表现这样:既热热闹闹又冷冷清清,热闹的是参与者,冷清的是观众反馈。

注释:

①卡西尔:《人论》,双日出版社,1956年版,第43页

②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