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王澍与他素朴的建筑语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当今建筑界也已经掀起了对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之路的探索热潮。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作品以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当地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给中国的建筑界竖起了一面旗帜。
时代背景
中国是具有着悠深文化背景的华夏古国,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在中国的建筑领域,现代的西方建筑思想引入到我国以后,建筑设计的思潮和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崩盘了,传统的东西几乎没有了,完全西化了,原有的特色地域文化城市没有了它该有的可识别性,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
针对此现象,建筑业界也展开了对传统和现代融合之路的一些探索,开始急于重建中国传统的本土建筑文化。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用什么龙的图腾、太极八卦、天圆地方等等对传统建筑符号的生搬硬套,以及一些清一色的大宅院,砌马头墙,自诩都是来提醒人们其宝贵的理念。有的甚至牵强附会,莫明其妙。这些都缺乏了对创新探索的勇气与智慧,只是在对传统的复制与拷贝,说是抚今追昔,实则作旧造假。
再加上这些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肆虐扩拓,不断地吞噬着乡村,田野和山川!兴师动众去重建古城!斥资千亿来重修东京汴梁!使本来就已经是假模假样的古色古香的所谓地域的,民族的建筑,又增加了浓浓的铜臭味,成为官员彰显自己政绩的捷径。打着为重建传统文化建筑的旗号,实则劳民伤财。
王澍与他的建筑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具有代表性的略带批判现实主义风风格的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师,王澍,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重建中国本土建筑学的道路上从未止步,多年的实验,营造出了一批素朴深沉的作品:瓦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王澍这些建筑,在当下的中国,犹如一股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安逸淡定。
以他最近的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就是王澍对自然形态的叙事。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形态下的山、水或者是描述自然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远看这么一堆砖砌的老房子,平凡,没啥了不得,但是走近了,你会发现它蕴含有微型山川地理,有些地方的视角看上去锐利锋刃,如同山峦向天空抻展的脊背一样,自然山水永远唱主角。而我们人,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王澎设计的博物馆自然而甘于平凡,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朴素理念。
宁波博物馆又仿佛一座饱经风霜又独具东方风韵的古城堡,虽历经沧桑却依旧沉静从容,稳重安详,张力饱满,漫步于此,走着看着不经意间你会产生自己是否也不过是这座收容历史的馆舍里的一个小小部件或道具,又或许觉得这座博物馆本来就是从此地生根长出来的这么平常自如。
宁波历史博物馆的瓦爿墙大量利用回收材料,节约能源。一方面体现了宁波地域的传统式建造体系,使建筑的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另一方面对时间的保存,回收来的旧砖残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这一切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的理念相吻合。而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竹子是江南特有的绿色材料,它的运用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宁波博物馆在王澍的手里俨然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建筑体。他用博物馆建筑来“收集”历史,展现历史。王澍对那种肤浅形式上的怀旧毫无兴趣,在他的作品中对传统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蕴运用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建筑中,使自己的建筑作品转换成了大型公共建筑语言。在当前中国过热的建设风潮中,王澍无疑给中国的建筑界竖起了一面旗帜。王澍从中国文化的书法影像、山水空灵中求悟到了因地制宜、返朴归真的真谛,将房屋建筑看做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零件,是人类这个物种为了起居生息,承前启后,寄托精神而必须用心亲手去造砌的掩体和存迹。
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王澎“一反常态”创新地使用古朴的元素来弘扬历史,用建筑来抒发人文情怀,并在现代风格的探索中不断尝试往昔废旧材料的运用及传统文化精髓的展现。正是王澍对重建传统本土建筑的这份虔诚的执着以及他的敬业智慧,很快赢得了额西方的关注,2012年2月27日,49岁的王澍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王澍的获奖其实是在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终究会大放光彩的。至少王澎们告诉了大家,建筑设计的理念比手法更重要,建筑设计的内涵比外观更重要而民众百姓!父老乡亲最朴素至原始的理念或许正是王澎们建筑创作思想的源泉。
作为一个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王澍的确不是一个高产的建筑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各种唯名利的思想充斥着整个社会,王澍却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研究建筑,他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够发掘其中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来。而在当代的中国建筑界,恰恰就是需要像王澍这样的建筑文人,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发掘和发展起来。
王澍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从传统的视觉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智慧。他以一位中国的传统文人身份去欣赏与赞扬。在王澍眼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师或者说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王澍梦想着他能够创造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统一体。他在探索一条将简单朴素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和民间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设计之路。也就是这种现代和传统高度相统一的设计使得王澍的建筑作品可以脱离世俗,能够与现代商业建筑拉开一定的距离。他的建筑实践,是结合了当代中国传统的技术和特定文化语境“自上而下”的展开设计探索,以看似建构的方式表达一种对中国当代商业文化的反抗。
就连他写的建筑文字也是那么的朴素也不乏智慧。王澍会很认真的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从来不只是单单摆动那些高矮长短各种视图等等建筑专业用语,他的这种方法似乎和他的建筑想法有点相通之处。在阅读他的建筑文字时,你会感觉到如同是在听他唠家常般。他用一个古人的文字或者一幅画,一种生活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和顿悟。现在盖的房子和写的所谓的设计说明,都越来越讲究花哨,外表洋气,或者如何如何,却不注重读者的感受和品味,似乎专业文章就该写得面目森严,媒体文章都该洋洋洒洒,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文章,关键是让人看懂,最朴素的反而最能打动人的心!
展望
由于自身修养和篇幅原因,对王澍及其作品的解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历史在发展,传统元素也在不断的更新,当代的事物在将来也会成为历史。在中国,如何继承自己的传统,又如何吸收外来的文化,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特定的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但其过程总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像王澍一样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是不容易做到的。身处当今趋于同质的年代里,王澍没有拒绝现代化的时代性,没有将传统与现代对立,同时他也没有丢掉中国人的基因,没有将中国与西方对立,他没有标榜过独立工作室的另类,也没有受制于教授身份的学术立场,在古今中外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他没有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去发展他的建筑设计。在今日中国到处是山寨建筑和制造明星的年代,我们在衷心祝贺王澍获奖的同时,我们真诚的期待他能够为我们大家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作品。也通过对王澍思想的解读,我们年轻的一代建筑师也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寻找传统和现代之间连接的桥梁而努力着,为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的结合点而努力,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绵薄之力,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立场和多元丰富的创作之路。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康亚丽(1987-),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