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怒江山寨的教育与宗教和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怒江山寨的教育与宗教和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宗教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让宗教与教育和谐,才能借宗教之力发展好教育。

【关键词】教育 边疆少数民族 宗教 和谐

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境内南北最大纵距320.4公里,国境线长达449.67公里。在地图上看就像竖在中缅边界的一段栅栏,主要生活着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信奉宗教的多。在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了十几年的老师,深有感触的是办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易,这些年国家在不断加大力度发展教育,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由此可见我们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上,国家还将进一步的倾斜,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但与内地相比这们的教育还是远远跟不上。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线老师,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迎头赶上。

导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数人可能把一切都归结为贫困,这是片面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即使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多数家庭供子女学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没有太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的几个方面是制约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

1.家长的教育意识不高,意识决定行为,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上不上学,上学以后学成什么样子不是太关心,有些家长认为上学只是为了应付政府和学校,为了完成普及六年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有的时候乡镇政府出动了几乎能调动的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教育执法”动员流失的学生回校读书,但有一些家长却带着抵触的情绪,不愿意配合“执法”工作组的工作,劝返效果不好,工作组下山没几天又重新流失的多,一个乡镇的一届入学适龄儿童招入一年级最多时有七百多人,但到初三毕业参加中考的只一百零一点,到现在“保学控辍”工作仍是各级地方政府及学校的一道难题,大多家长没有通过教育改善孩子的未来的意识,这与家长文化水平及低,思想保守有关。

2.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佳,在我们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智商条件都和城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与我们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些艰苦的地区文化娱乐活动单调,烟酒“文化”成了主角,无论男女老少都喜好吸烟,小孩一出生就与有害健康的烟草相伴,许多妇女都喜欢吸一种自己种的“兰花烟”,还大都用自制的烟斗,当小孩哭闹时就把烟斗给小孩当玩具来玩,这样长大的孩子了自然好“这一口”。酒也是较普及的,妇女分娩坐月子之前要给她准备好70斤酒,供给坐月子期间饮用或食用。有人曾经统计过,某一少数民族边县,人口只仅有3万人,两年消耗的酒量却达到42万斤。这样的生活习惯给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健康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3.社会不利因素对教育影响较大,孩子在学校里老师都要想方设法提高其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中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和文体活动,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体质的增强,并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一旦走出校门,接触到的是太多的反面的东西,如游手好闲、赌博、粗言粗语等不文明的现象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较为突出,2004年时笔者当班主任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年纪超出了班里的其他学生,初一年级就已经16岁,比他小3岁的妹妹也和他同一个年级,他看上去很懂事,是个身体壮实的小男孩,学习较努力,成绩也还好,家庭经济看起来也还可以。开始我一直不明白他的学习为什么耽误了3年左右的时间,试着从侧面了解一下,但他似乎对谈此问题有着较强的戒备之心,总是有意的回避谈与此有关的话题,直到初二下学期的一天在闲聊中他说:“以前我非常恨我爸爸,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他整天赌博,把家里的钱都输了,回家还喝酒醉打我妈妈和我,我和妈妈奋起还击,和他大闹一场后我就没去读书了,一直在家帮妈妈干劳动了三年,我失学的第二年爸爸开始信教,以后才再也没有赌过,也没有喝过酒,我们一家也和好了,我也才回到了学校读书。为了照顾妹妹就要求和妹妹读一个班。”像这样,早婚,然后年青的父母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导致家庭贫困,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跟着学坏的事例并不少见。这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影响较大。

4.家庭教育落后,在我们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父母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比例较大,他们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离异的单亲儿童也较多,这样的家庭更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一些小孩开始就没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里学了一点,回到家中又放任自流,学校与家庭教育不能达成一致,这对不明事理的小孩的教育是不利的。

5.生活条件艰苦,山高路远而险,有些校点交通运输条件极其便,要步行5、6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校点,一袋20元水泥运到远一些的校点要60元。这样的地方学校建设难,老师不愿意去,去了难以安心工作,所以有的只好就地请一些稍识字的代课老师。山区学校(校点)的管理方法跟上教学的要求,有些一师一校的校点早上要等到十点钟学生才能到齐,一天勉强上四节课就放学了,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要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西南边疆地区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宗教影响,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据点,又是大大小小的教育中心。作为一名教师,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学校周边的教堂建设得比学校还要好,总觉得这是对国家教育的不敬或是挑衅,一边是有些简陋的校点中传授着科学文化知识,一边是条件良好的教堂中赞颂着根本不存在的上帝,这不是跟国家教育唱反调吗?可时间长了这种想法也慢慢改变了,我发现在这些学生之中,成绩好、学习努力、遵守纪律的学生家里大多信教,调查了学校里一些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其中的大部分学生来信教家庭。一个乡镇有十一个村委会,其中有两个村委会的信教群众最多,而也是这两个村子来的学生各方面表现最好,成才的孩子最多。

不可否认,宗教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在任何民族文化中所具的整合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而持久的。在1883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就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创办“教会学校”。傈僳族、怒族居住的怒江地区,曾建有教堂和教会学校213所。教会学校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怒江的山寨百姓大多信基督教,信徒是不得饮酒、吸烟、赌博的,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自然就会远离这些不良有习性,因此健康也得到了保障。家庭也和谐,家和万事兴,来到学校也能安安心心的学习,通过学校教育有了文化知识,建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后,自然也就成长为无神论者了。

人民教师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懂得宗教长期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实践证明对待宗教这样一个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决不能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实践证明,用行政命令和其他强制的手法,干涉或者禁止人们信仰宗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举动,也是完全错误、非常有害的,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会刺激信教人们的宗教感情,甚至引起宗教狂热。其实宗教的发展也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办好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随意的一个信教者都能看得懂宗教曲集,那对宗教来说也是及为省事的,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宗教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和谐发展。

重视开展针对少数民族有特殊影响的宗教人士和民族上层人物的教育, 促进宗教、民族与教育的和谐。对少数民族有特殊影响的人士如喇嘛、神父、等宗教界人士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在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中有较高威望和较强的号召力, 他们分布面广, 经常接触信教群众; 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包括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有较多的了解; 接触现代文明机会多, 见识广, 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这些人对教育所持的态度如何, 又往往直接带动和影响众多的信教群众。因此, 必须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们, 赢得他们的信赖, 努力把他们的影响力扩大为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能借宗教之力发展。同时搞好学校教育内部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切实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条件, 使学校教育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让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 毕业后能派得上用场, 学校教育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得到迅速的发展。为边疆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提高,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光怡.《云南地州市县概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册.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07

[2] 徐则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宗教影响及对策.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5

[3] 杨学政.云南宗教知识百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国基督教圣经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