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让教与学走向意义的共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让教与学走向意义的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来一直喜欢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这是一档高端精英谈话节目,其前沿、新锐、求实的节目风格以及台上台下嘉宾们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经常能给作为教师的我很多启迪。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这样写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就一直成为人们探索与生成知识的重要方式。当今的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

现代课堂中的对话首先要有一种“相视”的姿态。

平等、尊重才会有目光的相逢。作为对话过程的主体,对话的双方或多方首先要能够对视。这样的对视,立足于同一个平面上的目光和心灵的交汇,来源于一种交往的冲动和接纳的情怀,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敞开。

营造安全的环境是保障师生自由对话的首要条件。审视当今教学现场,课堂交往中,“对话”中的教师更容易“高高在上”。对话的环境必须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教师来准备。然而打开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是艰难的、甚至是需要自我否定的。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发言的积极性下降,我针对这一现象,和学生真诚沟通――

许多问题我都能想出来,就是心理作用会怕自己想错导致说错,我明白一定要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说错不怕,就怕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及时告诉给别人听,导致学习上有些地方出错也不能及时发现。(小雨)

我觉得上课不发言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思想有的时候分神了,第二种是不愿意思考,第三种就是已经思考好了,但还是不想发言。(小涵)

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时,他的答案和我一样,虽然错了,但老师表扬他爱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思考了,但我为什么不能自信地举起手呢?哎,真希望我能像别人一样,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举起手。(小格)

我多么渴望像那些尖子生一样,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受到老师的认可啊!心中举手的渴望像一只小鸟不停地撞击我的心弦,而我以前曾经失败的经历又像一个铁笼,困住了这只渴望蓝天的小鸟。终于,我忍不住了,举起了手。虽然老师没请我,但我很高兴,因为我战胜了自己!(小杰)

童言真挚,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透过这些质朴的话语,我的心被刺痛了:小格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举手,小涵为什么有时已经思考好了,还是不愿意发言?小杰课堂上那失败的经历是什么?……原来,作为教师的我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从主观上,我的内心真诚地热爱着儿童。原来,作为成人的我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了解儿童的需要。否定自我是痛苦的。然而我更想知道我的数学教学无意识中给孩子设置了哪些障碍,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巧妙地借用《假如我是数学老师》这一话题,我得以“看”到,在儿童的内心,他们的“王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假如我是数学老师,我会做一个像柳老师一样的认真负责的有童心的好老师。我的“招数”会更丰富,会经常用我滑稽的声音逗得全班哈哈大笑。(小溢)

我会更多地带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觉得更有趣,更喜欢数学。(小艺)

我们会把课堂办成一个辩论会,让大家畅谈自己的思想。鼓励大家做小老师,我只要负责那些当不了老师的同学的教育就够了。(小仲)

我会每周举行错题讲解会。(小凝)

我能够开着玩笑批评学生,让他知道自己的不对,也不会不好意思。(启能)

我的课堂能让大家十分快乐,也能将时间掌握好,尽量下课前做好课堂作业,让学生尽情享受运动。(小天)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结论。教学的成功或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对话中,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才能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在理解中,学生深深地进入了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也在学生的接纳中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两者精神相遇的境域里,教学的意义悄然创生。

现代课堂中的对话应该有一种“相融”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应是某种接力传递,也不应是1+1似的简单叠加,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一份知识,一种体验,一点感悟,只有相融于自己的知识经验里,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价值,才有可能发酵和再生。教学过程中的相融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上,体现在学生的自由探究和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汇聚和融合。

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同伴比较,在互动讨论中明确活动方案,在对话交流中完善经验,自我提升。

片段一:讨论,明确活动方案

(1)动手之前,小组里先讨论一下测量中你们需要哪些工具?怎么测?

(2)交流:哪一组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准备选用什么容器?怎样测?

学生交流:用量筒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铁螺丝的体积

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量,测量出上升的水的体积

结合用量筒和长方体容器测量,用溢出法

(3)为了保证数据尽可能的准确,实际操作时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1:倒入的水要能把物体完全浸没

生2:要等水面静止后再读数

生3:读数时,要平视水面

生4:测量时要注意容器壁的厚度

……

片断二:在各组选择了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

师:刚才的实验中,我发现有些组好像慢了一些,你们当时遇到什么困难?后来怎么解决的?你觉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改进哪些问题?

(第一组)

生1:我们一开始测量长方体容器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容器壁的厚度,后来感觉和我们估计的体积相差太远了,就重新测量了。以后实验时如果容器壁有厚度,测量时要减去。

生2:我补充。倒入水时,最好倒到整厘米数,这样计算时会方便一些。

(第二组)

生3:我们测铁螺丝开始选用的是一个200毫升的量杯,后来发现,放入螺丝后,因为螺丝的体积太小了,上升的水不明显。后来我们重新选用了100毫升的小量筒来测量的。以后实验时我们会注意根据测量物体的大小来选择测量工具。

师:感谢你们的分享,不管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亲自经历后的经验特别珍贵。是啊,方法的选择、测量和读数的准确,都是我们实验中要注意的。

活动前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活动操作后的回顾、总结,通过对不同实验小组实验过程的操作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反思,及时提升刚才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不断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比较分析、参与解释中,修正了原有错误经验,丰富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回味是领悟也是提升,实现了对话的相融。

而合作学习中各小组生生之间的对话,因了玩伴和学伴的双重身份,他们的对话环境更自由,更富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使他们在群体中自由言说和相互倾听,敢于充分地表达和展现自我。在相互间交流、讨论和切磋中,他们思维碰撞,智慧则在不时迸发的灵感火花中得以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着愉快,并学会欣赏与发现他人、理解与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

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与创造。

现代课堂中的对话还要有一种“相生”的追求。

对话的目的是发展,是新的知识的生成与建构,是制造意义,寻求真知。新的视野会在对话中徐徐展开,新的观点会在交流中重组与生成,新的价值会在共享中意义倍增。

1. 对话互动中逐步引导和完善表达

课堂给师生和生生提供了一个足够宽广的对话互动时空。这是《分数意义》一课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教学片断:

师:认识了单位“1”,现在谁会用简洁的语言说说3/5表示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师:这样说就简洁多了。

师:(出示3/( )。)那你们能说说它表示什么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3份。

师:他刚才有一个词想得太好了,谁听出来了?

生:若干份。

师:若干份,到底是多少份呢?

生:任意的份数都可以。

教师出示3/( )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

师:(出示( )/5。)再看这个,又表示什么呢?

生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若干份。

师:说得也不错!谁能再换个说法试试。

生2: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教师出示( )/5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数。

师:(出示( )/( )。)最后一个,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师:哎呀!你说得太精彩了。谁还想再试试?(生再说,老师出示含义。)

师:其实,刚才这两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教师把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以可视化的形式分步呈现,创造性地呈现了不完全的分数形式:■,■和■,在师生交互中,引导学生的表达,最终让学生自我完善,促使学生很自然地将分母概括成平均分成若干份,将分子概括成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学生从清晰表达中获得对概念更高层次的理解,完成对分数意义的概括。

2. 对话互动中促进同伴间的“抱团”提升

“抱团”是互相传递温度的生理行为而移植到精神温度的互递,这能够成为学习的刺激源。小组学习尤其是操作活动中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局面,往往更容易实现同伴间表达的“抱团”提升。操作中学生在感知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思维,和同伴的对话交流则是学习过程及时外化的尝试表述。还是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教者设计了开放的“小组合作创造分数”的活动,提供了糖、棋子、橡皮等多种操作材料,要求每位组员选一种材料分一分,并说一说你得到分数的过程,交流时其他成员认真观察,仔细聆听,积极补充。下面是学生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把6粒糖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数是1/2。

生2:我们是把6粒糖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得到的分数是3/6。

生3:我们把4块橡皮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数是1/2。

生4:我们把4块橡皮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数是1/4。

生5:我们把8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得到的分数是3/8。

生6:我们把8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得到的分数是1/4。

……

学生在操作中外显的动作过程、内隐的思维活动、外化的语言表达合三为一,学习者之间深度的协作、对话,促进了儿童对分数意义更深刻的建构。

3. 对话互动中支持多元个性表达

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学生个性间的差异,是对话教学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认识负数》一课的开始,教师呈现了一个现实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一家水果市场,看到水果仓库正在运进和运出水果,你们瞧――(课件出示水果仓库进、出货的场景: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

课件出示记录单:

师:这是一张水果进、出库的记录单。你们觉得,这样记清楚吗?

生(齐):不清楚。

师:为什么?

生:记录单上看不出2吨苹果是运进了,还是运出了!2吨香梨也是。

师:那你们有办法把水果运进和运出的情况记清楚吗?

学生拿出1号纸,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记录?

生1:我填的是“运进2吨”“ 运出2吨”。

生2:我填的是“ 2吨”“2吨”。

生3:我填“+2吨”“-2吨”。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有的写上文字,有的画上方向箭头,有的标上数学符号,都清楚地表示出了水果运进和运出的情况。

面对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因各自的思路不同,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各具个性的表达方式,闪烁着他们独特的创新精神。

克林伯格曾说,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泛意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让我们在数学课堂对话的溪流中,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因为,坚持对话, 就是相信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