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解诗意需躬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解诗意需躬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歌是用来言情抒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在阅读鉴赏古代诗词时,很多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读不懂”,不解其意,不知其旨。于是,大多数学生便对古典诗歌鉴赏这一考点产生一种畏惧感。因此,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准确、深入地读懂一首诗词,是我们教师应直面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读懂诗词;情感主旨;“五看”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①,诗歌是用来言情抒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抒感志趣,表达观点态度。同时,音律节奏也是其外在地要求和内在的神韵。因此,简洁凝炼的语言、形象跳跃的思维,和谐优美的音韵,丰富生动的想象,灵活多样的手法、充沛真切的感情便是古典诗歌基本特点和鲜活的要素。于是,在阅读鉴赏古代诗词时,很多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读不懂”,不解其意,不知其旨。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古诗词产生一种畏惧感,甚至有的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准确、深入地读懂一首诗词,是我们教师应直面的一个问题,需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探寻出一条可行之路,从而为学生在鉴赏诗词中指明一条大道,在高考诗词鉴赏中赢得一席之地。

何为读懂一首诗歌呢?当我们作为阅读鉴赏者,开始走进一首诗歌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应是明白表层意思,读出此诗词所涉及的基本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然后领会其深层意旨: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采用了什么手段(手法、技巧),至此,鉴赏者应算入情入境了,才算是基本读懂了一首诗词。在此程式中,笔者认为可具体采用如下几“看”来速准确深入地把握一首诗思想情感主旨。

1.看标题,明大意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或暗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或情感主旨等。透过“标题”这双眼睛,只要我们深深体味其意蕴,便可直视诗词的内部灵魂,推测把握其主旨。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思家思亲之作。而标题“邯郸冬至夜思”首先就点明了地点即邯郸,言外之意诗人此时已离家远行,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思家之情自然难免;时间即冬至夜,冬至在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其乐融融,这样一个佳节,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而诗人如今却一个人在邯郸的客店抱膝而坐,形影相吊,孤夜难眠,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情到深处,自己的思念之情仿佛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想象着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份真情怎不真切动人呢?而诗题将这份孤寂而温暖的相思之情隐含其中。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份流传千古的“故园之情”在诗题中也自然呈现出来,且是那么澄澈真切,幽怨而真挚。

2.看作者,知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人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诗人是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者。在鉴赏诗歌时,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性情为人、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方面内容,可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从而更真实准确知晓其创作动机和真实情感,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②。比如说,我们在读陆游《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首词时,要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和思想主旨,只要能对陆游其人其作稍作回顾梳理,便能准确迅速地把握其内涵。

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中年上过前线,骁勇战场,英勇杀敌,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因此陆游的诗词中抗敌复国的决心、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其中,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而陆游的这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不正是陆游一生遭遇的写照,毕生理想的宣言?“雪、笳、铁骑”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雁门西,青海际”不正是广阔的西北土地?而这些不又正是诗人魂牵梦萦的祖国?“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低沉委婉地表露出来,而一生忧国忧民的陆游情不止于此,最后还是发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高亢雄壮的声音。这也正符合陆游热烈奔放的性情和慷慨激昂的风格。

3.看注释,品深意

无论的教材上的课文注释,还是考场中试卷上的试题注释,其意图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阅读知识面的有限,生活阅历的局限以及理解能力的欠缺,从而补充注释,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入理解诗词。如: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学生初读此词, 初步感知时会有这样的印象:此词词牌《江城子》,无词题,作者并非名家大家,不甚祥知,词句极为短小,要迅速把握词旨,有些举步维艰之感。如果此时能关注注释,细细品味挖掘注释的深意,词人的情感观点就显而易见了。不难看出注释隐含着这些深意: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在姑苏台作乐,这种荒淫无度的奢华生活使国王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从而导致国力日渐衰微,最终国家倾覆的历史悲剧。可见词中的“姑苏台”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历史的兴衰,也是历史的教训,作者悲叹之情和讽喻之意便蕴寓其中。从而可知这首词便是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借古讽今便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4.看意象,入情境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事物。是一种富于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它往往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 在阅读诗词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景情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朱淑真的《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然后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秋多表孤寂悲凉;梧桐多表凄凉悲伤;明月多表思念;烛光多表相思愁情。了解这些意象所赋予的情感意味,诗词的主旨立即呈现出来。最后具体品味意境:“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悲凉、孤寂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孤独伤感、离愁别怨的情感。于是,鉴赏者不知不觉进入了诗情画意的诗境中,沉浸在独特的诗情美之中。

5.看诗眼,抓主旨

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往往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 。可以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也可以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欣赏一首诗,抓住了诗眼,便抓住了诗歌的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诗眼望穿“诗体”“诗魂”。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家喻户晓的边塞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既有背进离乡、久戍思归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所以最能触动灵魂,引发读者愁绪的当然是一个“愁”字。而这一愁绪是丰富含蓄深沉的,那翻出新调的“琵琶声”,那悠扬哀怨的玉笛声,那挂在边关的高高秋月,无一不触动着诗人思乡思家的神经,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乡愁。

诗歌时一种高雅的文学,鉴赏诗歌是一种美的体验。只有在疏通读懂诗词的前提下,这种审美体验才更真实更透彻。短小精悍,高度凝炼的诗歌,无论是标题、作者、注释、意象意境还是诗眼,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浓缩的精华,因此在欣赏诗歌时,以上几种读懂鉴赏诗歌的方法是相通互补的,应综合运用,根据具体诗词的不同特点而灵活取舍,重点突破。当然,除了调动上述“五看”方法去读懂一首诗词外,还有很多其他有效地方法,如从诗词的题材类别去把握情感主旨,也可根据诗词体裁的特点:前两连(上阙)写景为主,后两联(下阕)抒情为主去把握情景关系,分析主旨。总之只有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诗词,有的放矢,击中要害,打通全篇,才能准确把握要旨,读懂一首诗词。

参考文献

[1] 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2] 摘自《孟子·万章下》

收稿日期:20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