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问题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问题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教学法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来设计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笔者就谈几点策略。

课前:投石问路,创造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发现、提出问题

笔者任教的是初中语文,常常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当笔者给九年级学生教学“爱情如歌”这个主题时,一开始觉得很有难度,怎么教好这个单元呢?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懵懵懂懂,有的已经开始早恋了。笔者觉得要教好这个单元,不仅仅是一次传授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次思想情感教育,并且还不能像政治思想教育那样一味地说教,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可要下一番功夫,而最关键的就是问题的设置,设置得好可以总揽全局的思想内容和主旨,画龙点睛。特别是课前的设置更是重中之重。

针对学生对这个单元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就来个投石问路,创造问题情境:“爱情是个美好的事物,也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无限憧憬、向往她,都想领略一下她的旖旎风光,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同学们又好奇,又兴奋。于是,笔者把他们引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的教学中,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女儿问父亲什么叫爱情?你觉得父亲应该会怎样回答?课文为什么要选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人写给女儿的信,他是一个什么人?请同学们课前查找资料,了解这个人物的生平,有些什么作品。”学生对这位父亲很感兴趣,回家就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通过了解,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了很多教育专著和小册子。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笔者也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他们通过预习、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问题层出不穷。重点问题如:“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回答的呢?”

课堂:推波助澜,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由于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地查找了资料,也进行了预习,所以这节课笔者重点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讨论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行。讨论的内容就是笔者课前布置的预习题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笔者进行适当的指导。师生经过合作交流,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女儿的提问,而要采用讲童话的方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呢?”学生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口水大战”中,最后几个调皮鬼举手了,争相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父亲觉得太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怕女儿不能接受,或者不能理解,所以采用一种很委婉很巧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终于以他们这个年龄理解了什么是爱情:真正的爱情远远超越了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头的记忆等,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称为真正的爱情。当然,在课堂上,笔者也继续鼓励学生自己提问,这样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所提问题的丰富和深刻让笔者惊叹不已。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以问促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再如,笔者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设计问题:“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重点读末尾段,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笔者告诉他们,孔乙己死了或者没死都要从课文中去找依据,为自己的答案提供证据。这样,同学们纷纷回到课文中,开始认真寻找证据。寻找的结果是分成两派:一派说孔乙己可能没有死。理由是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从“大约”这个词和“另外人们再也没见过孔乙己”这句话推测,孔乙己不一定真的死了。另一派则说孔乙己真的死了。理由有几点:从他的性格可以看出,他好喝酒,“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因为自命清高,讨厌劳作,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但又没有考取功名,这是主观原因。另外,从当时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可以推测他的命运结局。人们都在嘲笑他,没有一个人同情关心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是很难生存的。笔者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结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笔者又适时点拨:“孔乙己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呢?他为什么不像短衣帮那样从事体力劳动,说不定能解决生计问题呢?到底是谁害了他呢?”同学们经过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是因为孔乙己一生只热衷功名,不屑从事体力劳动,是科举制度害了他。这时,笔者又趁热打铁:“同样是读书人,为什么孔乙己偷了一点东西,就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还打折了腿?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什么?”

同学们探究到这里,觉得课文内容和主旨渐渐明朗了,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自己又好喝懒做,还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今后更不能生存下去了,结局只有死路一条。经过教师的推波助澜,课堂更加热火朝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提高了,他们也更喜欢上语文课了,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成就感。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

课后:余音绕梁,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

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上完了,并不表示这个学习任务就结束了,而是要继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既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对学生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如学习了《致橡树》这首诗后,笔者鼓励女同学大胆地“表白”:“橡树,我想对你说。”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情感蓄势待发,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表达的突破口。男同学扮演橡树,女同学扮演木棉,课堂顿时变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摇篮。当然笔者也不放过男生,怂恿男生:“假如你是橡树,你会对木棉说些什么呢?”有的还提议:“老师,我们可以以《致木棉》写一首诗来表达我们的爱情观不是更好吗?”这是个好主意,笔者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不断叫好,鼓励他们说:“你们也会写出很好的诗来,在你们中间也许会有更多的舒婷呢!”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兴致高涨地写起来了。第二天,笔者收到了好多的“情诗”,其中不乏佳作,为他们的新奇思想和全新的爱情观称奇。

从课前到课后,问题贯穿了笔者的教学始终,而艺术的问题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设置的好可以事半功倍,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真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重点放在熟悉本学科和相关知识方面,放在了解学生实际和他们的兴趣所在,并且有的放矢设置他们感兴趣和想解决的问题。另外,还可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检测他们学习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设置问题,是教学的艺术;解决问题,是教学的目标。希望所有教师都能成为设置问题的总设计师、领航人。问题设计,更是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要让这些火花不断闪烁,流光溢彩,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主人和创造者,让新时代的课堂变成灵动的课堂、张扬的课堂、创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