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孟子“四端”说的德育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孟子“四端”说的德育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孟子四端说的德育价值十分丰富。继承和学习孟子“四端”说的合理内核,认识其所蕴涵的现代德育价值,对于逐渐消除人情冷漠等道德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四端 德育 理论 实践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Moral Values of Mencius' "Four-terminal" Theory

LIU Tao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he moral values of Mencius' "four-terminal" theory is very rich. Inheritance and learning Mencius "four-terminal" rational core, know the value of their modern moral implication, for the gradual elimination of human indifference and other moral issue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four-terminal; moral education; theory; practice; value

孟子一生致力于周孔之学,主张人性本善,对人性的善恶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孟子的”四端”说的核心是“四端”学说。“四端”学说不仅仅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件瑰宝,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当前的德育有着重大的价值,是我国丰富的德育资源之一。

1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这种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端”即一种起源、开端的意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此句中孟子划分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四心”,它先天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二是“四德”――仁、义、礼、智,是人的美好道德。前者使人区别于动物,成为人的规定,“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后者使人获得道德的规定。这两者互相结合,“四心”对应“四德”,“四心”乃“四德”的开端,扩而充之四端就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仁是“四德”中最基本的内容。仁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义是人们该走的正道,礼是人们过往的大门。在这漫漫义之人生中,人寻觅属于他的仁之宅,而礼则是人踏入此宅的入口,智则负责判断门内仁的与否,并决定人是去还是留以及如何去留。

2 孟子“四端”说对德育的理论价值

孟子的“四端”说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德育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2.1 孟子“四端”说从理论上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彰显了人的价值

告子认为:生来就有的东西,如饮食、男女此等人的生物属性为人的本性,食色等自然之性是人和其它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共性。孟子反对告子的观点,他十分强调人禽的区别,认为食色等自然之性不足以反映人的本质。孟子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如果与生俱来即叫做性,那就是说一切白的东西叫白吗?那就是说狗性如同牛性、牛性如同人性吗?可见孟子认为如若从自然之性出发,并不能真正表达人性,不能反映人的本质,人性应该包含更多的社会意义在内。

孟子认为讲人性就应该注重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人性和禽兽之性不能混为一谈,人性应与禽兽之性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人之所以成为人。因此孟子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道德属性,且道德属性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才是内在于人的本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这几希使人与其它动物得以区分,人具有道德属性。

由此可知,孟子的“四端”说使人性和其它动物之性得以区分,从理论上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彰显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同时也为人们行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2 孟子“四端”说从理论上赋予人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彰显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行善是人的一种本能。仁义礼智是内在于人的,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每个人都是可以为善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为善,并非个人材质的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个人和环境的影响没有充分的发扬和完善自己的善性。故而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如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善性的权利。由此,我们可以说孟子从理论上赋予了人道德权利,彰显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

除了赋予人道德权利,孟子的“四端”说在讲每个人都具有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权利的同时,也意指每个人在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中具有完全的责任。既然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而人又没有将其实现,也就是人自身没有内求于自身,也没有努力去实现和完善自身的善性,亦或者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保障其道德权利的实现。可以说,“四端”说一方面提醒我们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善性,就必须承担起自身实现善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也启示一个社会要实现道德理想,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注重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保障个人实现自己的道德权利的同时,也督促个人担起自身的道德责任。

3 孟子“四端”说对德育的实践价值

孟子的“四端”说在中国的哲学史上经久不衰,除了自身所具备的理论价值以外,还在于其在不同的时期都能体现不同的时代价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其思想同样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彰显其深刻的实践价值。

3.1 有助于个人自律能力的培养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就有可能朝为恶的方向发展。因此孟子主张人要时刻反省,通过反省意识到自己的善性。但是否通过反省意识到自身的道德心后就能实现善了呢?孟子认为这不够,当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善性之后,如果不加以存养和发展,这种善性也会慢慢消失。“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人的感官很容易被外界所蒙蔽,从而影响到善的扩充。但人需要生存,必须与纷繁复杂的世界打交道,要想不被外界迷惑,就必须学会自我约束,存心养性。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下功夫,人如若不思向善,主动放弃仁义,不约束自身的物欲,那就无药可救了。“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所主张的这种严以律已、反躬自省的存心养性的方法运用到德育的实践中,对个人自律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3.2 有助于学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仁义道德之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对象和主动权都在人自身。由此他反对将仁义强加给人,主张人要通过自我的思索和觉醒去实现善性。“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如果强加于人仁义,就像把柳条变成杯盘一样画直为曲,矫揉造作,伤害柳条的本性,即戕害了仁义。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孟子深信人性本善,主张顺乎人性,反对被迫和逼迫的教育。人性善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则教育的宗旨便是让这些天生的善性茁壮成长。教育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善的品质,不添加其它任何与人性毫不相干的东西。孟子的这种教育哲学思想在实践运用中将大力促进学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3.3 有助于改善当今中国社会人情冷漠的境况,构建社会主义社会

当今社会至少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时间里,很大一部分人们已然认可了冷冰冰的人际规则,更甚者付诸实践。道德在我们眼前日渐枯萎,我们在道德前日渐冷漠,拯救之道其实在于我们自己。一个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制,更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情的冷漠,根源于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更源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当今社会需要批评,但更需要动力。孟子的“四端”说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动力,人性本善,人生而固有一份道德权利。仁义礼智是人生而固有的,只要每一个人都能能够自我反省自身的善性,并且存心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慢慢变得温暖而非冷漠。每个人都能待人以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会加强,社会也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实践孟子的“四端”说,人们可以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底线共识,亦或是构建一个以孟子的“四端”说为基础的中国特色共同道德观,把内在于本身的善性充分发扬和扩充。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四端”说对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改善当今中国社会人情冷漠的境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常荣生.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李世平,王春梅.孟子性善论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