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雄也是一种人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雄也是一种人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贝尔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人公。“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他是一个不修边幅、言语粗俗、事业无成且又有点滑稽的小人物,但最后却用自己的生命为琼珊画了一片在风雨中傲然飘摇着的常春藤叶,从而救了琼珊的命。我们从这样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了英雄的高尚,人性的光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产生了巨大的疑问——这样的英雄真实可信吗?这样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因此,笔者于教学处理过程中,设计了针对“如何理解贝尔曼画叶行为的合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很顺利地找到了隐藏于文本中的不少暗示与伏笔——“看家的恶狗”“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我要画……杰作”“天哪!是啊”“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等等文字。教学似乎就可以在这样的顺理成章中进入到下个环节了,然而却有一位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贝尔曼去画叶子前知道自己会死吗?如果知道,那么为了画片叶子为何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如果不是,那么贝尔曼是否还是如此崇高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结果却莫衷一是,谁说的似乎都不能让人信服。

面对理解贝尔曼行为的困难,笔者试图引领学生从其内心角度进行一番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于是便想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笔者首先给学生们简单解释了该理论的大致内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理论有两个最基本的论点:一、 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其行为。二、 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低一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需求才出现。但马斯洛也认为,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求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求就比满足其他需求更迫切。

就在笔者提供了这把梯子以后,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理解贝尔曼举动的钥匙。“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在艺术界他是个失意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一生执着于艺术,可是却一无所得,可以说他这一生有着的尽是事业无成的痛楚,但是他却总还在“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尤其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文本中作者五次提到了“杰作”二字,我不得不这么说,作者欧·亨利正是在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要告诉读者,可怜而老迈的贝尔曼即使在这样悲惨的境遇中还是有所追求的。而这种追求甚至已经足足让他空白的画布在那个灯光暗淡的小屋子的角落静静地等候了二十五年。在我们看来颇为可怜的老贝尔曼却是“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这样看起来有点古怪甚至孤僻的性格,其实质是贝尔曼对自我艺术追求的坚持。因为他自己从来也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老头,在艺术领域,虽然无所作为,但是他坚决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有杰作的成功,他从来不怀疑自己是个艺术家,这种坚持在某种程度来看甚至有点偏执。但是,正是在这种近乎偏执的行为中,我们恰恰也就能理解了,当贝尔曼一天天在松子酒的麻醉中逐渐老去的时候,那幅杰作就变成了他最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安慰。而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好碰到需要他像看家恶狗般保护的苏艾和琼珊时,就显得尤为迫切了。这样相信我们也能很好地理解贝尔曼画叶子的心理动机了。

课后,带着课堂上伴随而来的疑问,为了更好地弄清楚贝尔曼的最可能的想法,笔者重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文本研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必须还得去追究贝尔曼为何在“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的时候,依然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门恶狗”这样一个问题。笔者注意到作者的这番言词,欧·亨利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是,贝尔曼所要极力保护的并非是苏艾与琼珊,而是做为“青年艺术家”身份的苏艾与琼珊。或者更确切地说,贝尔曼是在用他全部的力气在保护着艺术,而这种推测应该说也是符合了贝尔曼一贯思想的。因为虽然几年里他没什么创作,可是他依然执着而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还得去完成一个伟大的杰作。从文本中看,苏艾与琼珊日子过得并不比贝尔曼滋润多少,她们与许多华盛顿搞艺术的人一样,逛来逛去,只为了“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而这两位年轻艺术家的境遇何尝又不是华盛顿街区艺术家们的缩影,不是有着贝尔曼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呢?当苏艾与琼珊被为了艺术而被生活碰得遍体鳞伤的时候,贝尔曼显然会有更多的感触。因此,笔者推测认为贝尔曼所要保护的或许还不止于艺术,更想保护的是自己曾经拥有的艺术梦想和期望吧。而这种保护在他年老失落多年以后就显得更为迫切与冲动了。而这种迫切与冲动恰好也为他寻求自我实现提供了动力。

当然,笔者还一直试图弄清楚一个问题,如果贝尔曼事先真的知道自己画了那幅叶子的画后就会死去,他还会去吗?我想答案应该仍然是肯定的。贝尔曼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了,他只有靠着“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然后,靠着这样的几个小钱换点松子酒。于这样一天天的沉醉之中的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因为“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笔者认为,他过量的喝酒,暴躁的脾气恰恰是他对这个世界厌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小说中不仅对贝尔曼以及苏艾与琼珊的生活艰难处境有所描写,在文章开头部分,更是用了不少笔墨对华盛顿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精心的刻画。欧·亨利为读者描述了华盛顿“艺术区”的那有奇特角度和曲线的“巷子”,并用颇具风趣的语言道明了这些艺术家们喜欢待在这里的原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租金便宜,更可能是因为还不太容易被赊欠账款的主人找到。而正是在这样的幽默的语言下,却无情地道破了一个现实,即那个时代艺术家们令人辛酸的遭遇。所以,作为艺术家的贝尔曼,当他面对这样25年来一直期盼着的杰作即将诞生时,面对毫不给人以希望的生活现实时,放弃自己活的希望,对他来说或许并不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因为,在这样的生活困境中,贝尔曼是看不到他作为艺术家所追求的希望的,甚至可以说是看不到他所需要的最为低廉的人生需求能够被满足的。那么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贝尔曼转而付出一切去追求他所认为的自我需求的实现,自然是可能的。所以笔者认为,贝尔曼或许正是怀着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无比绝望以及对艺术王国的无限向往而离去的。而文本结局中所呈现的杰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灵魂归宿。这种艺术追求的归宿正是作者在艰难生活困境中,无法满足自己的切身需求的状况下,针对自我实现需要这一最崇高目标的寻找。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贝尔曼英雄的牺牲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困顿多年后,在生活需求上得不到各种满足,由此带来了对生活的绝望,转而寻求人所追求的最主要的需求,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贝尔曼来说,画出一幅杰作,保护自己心中神圣的艺术,保护自己心中艺术的梦想就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琼珊的病重恰好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贝尔曼为琼珊,同时更为自己一生衷爱并且奋斗的艺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另外还需一说的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带来的并不单单是对琼珊的宽厚仁爱的高尚,也不仅仅有自我实现过程中对艺术与梦想追求的执着,更有为身处悲惨生活境地的小人物的辛酸。

这样,我们不得不联系作者欧·亨利的生活经历以助于理解。欧·亨利三岁就死了母亲。成年后的欧·亨利更是命运多舛,无辜被指控盗用银行公款,只落得远走他乡,尝尽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后来因妻病危,于是冒险赶回家中,却又来不及见妻子最后一面。后又被警察逮捕,服刑了五年。出狱后,因为生活的困顿,不得不数次向出版商预支稿酬。因此,不难想像欧·亨利笔下自然流露出对社会的批判及对基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强烈同情,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更为难得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成长的欧·亨利,在批判与谴责的同时,总不忘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令人鼓舞的光芒。贝尔曼,正是基于他的温情、他的崇高、他的无私付出,点燃了我们生命中最值得期待的火焰。尽管这样的微笑是带着泪的。

可以说,贝尔曼以及欧·亨利笔下的不少主人公正是寄托了欧·亨利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辛酸的生活环境中,在贝尔曼这一普通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心灵,而这种让人含泪的英雄的崇高,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3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