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革防备口腔医学的教学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防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培养学生面对社会、服务社区的口腔医学必修课。要求口腔医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干预措施的能力[1]。随着预防口腔医学的发展,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本研究在部分预防口腔医学教学内容中尝试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旨在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传统教学法为对照,在我校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的预防口腔医学部分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
1.2教学方法
1.2.1传统教学法由教师以传统的课程授课形式完成理论教学,以示教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1.2.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生制定问题提纲。②收集信息、研究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收信息、共同研究问题。③组织交流,归纳总结:组织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总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答辩。④组织实践:若为实践课程,各小组则依据最张的讨论方案进行实践学习,最后撰写实践调查报告。
1.3教学过程①理论教学:将预防口腔医学中“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这三章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章节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②实践教学:选择预防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中“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三部分为研究内容,将52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名学生,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
1.4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采用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①理论考核:期末进行理论闭卷考试,与教改内容(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相关的考题共35分,由同一教师对每份试卷实行盲法评分。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给52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等9项评价内容,采取不记名的问卷方式。学生就两种教学方法对每项内容打分,最高的10分,最低的0分,赞成度为各项内容的原始得分。
1.5统计学分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学生对两种教学法赞成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与传统教学法比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各项评价指标的赞成度均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
3讨论
预防口腔医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难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预防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尝试在预防口腔医学的部分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途径。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其教学方法体现知能统一,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取新知,灵活运用,掌握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从而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改变了过去灌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偏重于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和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2]。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目标是多元化的,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多元化的。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模式各项评价指标的赞成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本研究理论考试中,实验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目标、自主探索、共同研究的自主活动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角色的转换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凭借自己的知识积淀、社会经验和教学智慧,给予及时恰当的点拨和启发。面对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从实践出发,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
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宽其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要想让该课程真正形成研究性学习模式并且长期存在,需要逐步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框架,并且固定下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