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评弹的内涵与表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评弹的内涵与表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评弹的社会涵义是以吴地方言叙述故事情节,集民间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传颂英雄人物、反映历史故事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吴敛越吟楚声”已成为吴地歌谣之源,融入吴歌、昆曲元素的苏州评弹表情抒怀的艺术表象,对华夏人民伦理道德的规范产生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江南奇葩的苏州评弹盛行于明朝(1368―1644年)的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评弹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

关键词:评弹;源起;内涵表象;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52-3

一、江南奇葩评弹的历史源起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评弹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评弹是中国曲艺之魂,勤劳聪慧的吴地人民以传颂五千年文明、表述人间的故事、赞美幸福的生活来抒发真情实感,使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宋书・乐志》记载:“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说明吴歌杂曲在晋宋以后,艺术种类越来越多。这对吴声真正形成演唱体系的流传时间作出了界定。《宋史・杨业传》记载:宋时已有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等书目。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日说书,发源于吴中。”由此可见,被誉为江南奇葩的苏州评弹盛行于明朝(1368―1644年)的吴郡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评弹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清朝乾隆年间,说书先生王周士创建了最早的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尊师礼让、培植后学,吉庆佳节办会书,倡导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称。

元代的词话形式特征与宋代小说、涯词在世俗题材、叙事性、采用韵文演唱等方面是有一定渊源。元代《通制条格》第27卷记载:据公元1275年11月中书省大农司呈“河南河北道巡农官申:顺天路东鹿县镇头店聚约百人,搬唱词话”。按《水浒传词话》唱本分析,词话结构及内容是适应于叙事性的说唱,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唱词由七言或十字句组成。如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汉卿)第三折“滚绣球”中的唱词:“咱也曾武陵溪畔曾相识,今日徉推不认人。”《三风十愆记》叙明末常熟丐户草头娘“更熟二十一史,精弹词。”说明女性表演者弹词在明末已存在,清初厉鹗《樊榭山房集》中“悼亡姬”诗有“闷凭盲女弹词话”之句,赵翼《瓯北诗钞》有“重遇盲女王三姑赋赠”的诗句。嘉庆年间,云间女史朱素仙“极爱盲词,尝邀太仓的项金姊弹唱诸家传说,语人曰:‘听其音,则有响遏行云之妙;味其文,而无勖正淫邪之美。仅可悦世人之耳,不堪娱薄之目也!’《瀛杂志》卷五记载:“平话始于柳敬亭,然皆须眉男子为之,近时如曹春江、马如飞皆其矫矫独出者。道咸以来,始尚女子,珠喉玉貌,脆管么弦,能令听声魂销。向时多在土地堂罗神殿,日午宵初,聊为消遣。”由此看出,古时评弹艺人男见多,女见少,起源都表述故事有关,至今已成为书目最多、传唱最广的曲艺。这些历史记载,对进一步研究评弹的起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异彩纷呈的评弹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殷商末年泰伯奔吴后的历史“以歌为教”开始,尤其是东汉以来,由于人口的大量南迁,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期在这里碰撞、交融,浸润、涵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在华夏文化的大背景下,吴地人自然形成的外柔内刚、礼教习文、细腻精巧、文明和谐的文化品行,突显出独特的江南吴地独有的人文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从广义上讲,评弹的社会涵义是吴地人民在社会艺术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曲艺财富和精神食粮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评弹的社会涵义是以吴地方言叙述故事情节,集民间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传颂英雄人物、反映历史故事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吴地方言区域包括江苏境内自西以镇江的丹阳和常州的金坛和溧阳为界,往东至上海地区;安徽境内东南部的芜湖、宣城一带、皖南地区;浙江境内自湖州、嘉兴;往南至杭州,杭州往东至宁波、台州。这一范围包括了江苏的丹阳、溧阳,苏锡常及所辖县市区,上海地区,安徽的芜湖、铜陵、宣城一带以及皖南各市县,浙江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三门除外)及所辖地区。如今,吴地江南水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富矿区。

对于苏州评弹的传承谱系而言,在同一个谱系里的人,往往对评弹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认为这一谱系代表了自己所属的艺术特性和精神传统。苏州评弹的传承谱系中有最早的著名评话艺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清乾隆年间,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的王周士,借鉴昆曲、吴歌的声腔风格,采用滩簧的表演方式,创作了《游龙传》,在苏州首次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清嘉庆、道光年间,涌现出了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在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进入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此时,在苏沪两地又涌现出了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近现代评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了张云亭、朱耀庭、谢少泉、杨月槎、魏钰卿、黄兆麟、蒋如亭、汪云峰、周玉泉、许继祥、夏荷生、沈俭安、薛筱卿、徐云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荫梅、刘天韵、祁莲芳、张鸿声、张鉴庭、严雪亭、蒋月泉、杨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丽仙、何占春,王鹰等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建校后,培养出了中国评弹创作金奖得主、青年剧作家胡磊蕾等,国家级文华奖和曲艺牡丹奖得主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吴静、周红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表演艺术家沈丰英,俞玖林等。因此,当今的苏州评弹在传承谱系中自然形成了各流派文化共同交融发展的良好局面,广泛流传、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彰显着个性和风格。

评弹表演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感人、雅俗共赏,数百年来,主要流传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广为人们所喜爱,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在吴地人温文尔雅的吴侬软语环境中,通过感悟生活抒发人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了委婉悠长、典雅清新的地域曲艺风格。苏州评弹的优秀传统蕴积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表现为独具风格的江南文化特征。在吴地人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吴地人有吃苦耐劳、克己忍让、自强不息、相互勉励、谦虚谨慎、勤俭治家、仁义忠孝、尊老爱幼、以和为贵、尊师重教等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丰富多采的评弹自立于中国曲艺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