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孔子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孔子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而“道”的问题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之“道”可分为天道、人道和道理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孔子;儒家;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14-01

一、天道之不可违

《论语》中90次提到“道”字, “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里的道指的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即是指“天命”。《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持赞同态度,而且十分虔诚。但同时他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从这里看出,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也反对各种鬼神观念。可见,孔子对于天道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一说法源于他所承袭的古代宗教情感。孔子承认并尊重天之至上神的地位,并将之作为人的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用一句话代表就是“知我者其天乎!”另一方面,孔子又发现天地宇宙中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天地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人的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天命”意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作用。天命是人的命运的规定者,因此人要敬畏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中的知命、畏天命皆是天道的重要内容。

二、人道

人道即是人所走的道路,人道可能合乎天道,也可能不合乎天道。同时,不同的人可能走不同的道路。人道最集中地体现为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就是天下之道。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通过对“邦有道”与“邦无道”言论的对比和论述,揭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好坏的标准也是“道”。如果一个国家“有道”,就会“谷”(《宪问》),有正直的言行,有合乎“道”的富贵;如果一个国家“无道”,却兴盛,“富且贵”,则是可耻的(《泰伯》)。可见,“道”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至高准则,治理邦国,要遵“道”而行。而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季氏》)这里论述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时社会政治的具体表现,可见,“道”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保证。。

不仅如此,孔子在评论人物是,也是以他们在“有道”、“无道”情况下的表现,是否合乎“道”作为依据和标准。他称赞蘧伯玉“君子哉”(《卫灵公》),也是因其遵“道”的行为。所以,“道”是评价从政人物的准则。“有道”是孔子所追求向往的理想境界,他很少用“有道”来称赞现世时君,相反,经常用“无道”来批评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遇的君王,如他批评“卫灵公之无道”(《宪问》)。由此可见,对于天下大势、邦国政局、君主的贤愚以及仕者的行为,孔子在作总体评判时,所运用的基本标准就是“道”。

三、道理

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学说和各种主张,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思考,并且把它们表达出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这表明了孔子也有自己的道,而且贯穿他整个思想的始终。这个思想就是仁道。仁道可谓是孔子学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中最恒久生命力的内容。

仁是由人与二构成的,表明了仁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孔子所言“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既是指人的生命,也是指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说,首先,仁作为人的本性的规定,使人成为人。仁甚至可以说就是善,不是恶,“苟志於仁矣,无恶也。”(《里仁》)仁是生命的意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其次,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打交道,人要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总的来说,孔子认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应该相亲相爱,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类群体才能得到繁衍和发展。离开了它,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人类也与禽兽无异。因此,“爱人”是孔子的仁道之本,也是人道顺应天道的必然表现。

孔子的“道”的思想是在阐明一种引导人的宏大且高尚的人生哲学。他穷其一生都在探求一种最本源、最完美的社会模式。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发扬人道,完全顺应天道,从而最终总结出“仁”这一统摄全局的根本的人生哲学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整个的“仁道”体系,作为指引世人,匡时济世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