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微量元素与药效关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了近几年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结合中药配位学说的知识,来推测以微量元素为切入点,通过对已知微量元素的作用来初探中药中微量元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量元素中药配位学说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141-02
1基本原理
所谓微量元素是指存在人体中数量极少,有些甚至是痕量的元素。对机体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须微量元素。如:Fe、Cu、Mn、Zn、Co、Mo、Sr、Ni、Cr和Se。微量元素是维持机体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之一。如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中的铁,甲状腺激素中的碘,谷胱肽过氧化物中的Se等。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来源于它的功效,而这些功效又依赖于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许多中药含有微量元素,中药中不少有效成分作用的发挥,也可能与微量元素有关,而且有些成分中就有微量元素参与结构功能,如在对治疗疾病有效的暗罗素中,Zn是主要元素;人参中参与调节植物神经的活性成分中,含有Mn,有机酸等。而且有些微量元素本身就有营养和治疗作用。
2作用机制
以石膏为例,主要成分CaSO4・2H2O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ypsm矿石,味辛、甘,性寒。功能:生肌解热,除烦止渴。[1]现在研究表明石膏中尚含有钛、铜、铁、铝、硅、锰、银、镁、钠以及铅、锌、镍等微量元素,对实验动物给药前血钙水平进行测定,表明血钙升高水平与退热作用关系密切[2]。有报告指K除石膏与知母合用的退热效果较单用强,知母的散热成分为芒果甙、纯硫酸钙无效,因此推测石膏的解热作用为其所含硫酸钙以外成分所致。Ca++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捕捉率,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对尘粒的清除,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Ca++在石膏的上述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另据报道天然石膏中含有较多的S34在体内ATP存在下,经酶和ATP的作用产生硫同位素分馏,使S34在血中浓度增大。石膏抗病毒作用可能与此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研究发现在感染高热时应用含铁、铜较多的石膏等清热降火药,可能在内源性的白细胞递质(LEM)的作用下,将加快铁、锌流入肝细胞内和导致铜蓝蛋白复合物及急性期蛋白合成加速,增加杀伤微生物和机体防御能力,有助于控制感染。
3影响因素
3.1地域。同种药材不同产地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
微量元素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质量的好坏又与中药功效有很大关系。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同一品种四川南大黄中铜、锌、锰、钴、镍含量均比陕西药用大黄高,尤以锌最为突出。“地道药材”之所以能形成,除优良品种遗传基因为其内在的因素外,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优良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则是其重要的外在因素。“地道药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是主要的,但药用植物对无机元素的被动吸收则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3]。王兴文等对我国地道南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也表明:地道药材是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体现。例如:对广东地道阳春砂仁与云南引种阳春砂仁的系统研究后认为:引起云南阳春砂仁与广东阳春砂仁外观形态和某些微量元素差异是两地质特征的差异所致。
3.2配合物。人们从各种中药中分离出了上万种有机化合物或单体,但仍不能完全说明其药理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忽略了无机成分-微量元素的作用。国内有报道水杨梅(茜草科)治疗菌痢很有效,虽然已经从其中分离得到了5种单体,但仍未找到水杨梅的有效成分。而且发现分离提纯的化合物纯度越高,药理活性越差。显而易见,有效化学成分肯定存在于水杨梅中,问题是在分离过程中将有效成分丢失或破坏,这些微量成分很可能是有机成分,也有可能是微量元素和它们之间形成的配合物。
3.3比例。长期对中药的研究,偏重于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如生物碱、苷类、皂类、黄酮等,而将糖类、无机成分(微量元素)作为杂质或认为难以提取而被处理。一是在分离纯化中消除了无机成分,二是在此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不同的PH环境,导致有效成分的降低和微量元素的歧解。如上面提到的黄芩的抗菌活性成分-18-羟基喹啉1与铁离子的比例有关,当其比例为1∶1时,有比较明显的活性;当其比例为2∶1时抗菌活性即消失,再补充铁时又有活性;可见只有在适当的比例中才能有显著的抗菌活性。由此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药配位学说。
4小结
现代所用的绝大部分西药物质组成清楚,又有现在生理、病理、生化等指标和术语表达的生物活性。既然我们已经对西药如此的了解,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西药来研究中药呢?正是从中药配位化学学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微量元素在药物中以配合物的状态出现才能让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么当有一种西药和中药的某一种功效相同时,我们又知道一种或几种以结合态存在的微量元素在西药中发挥这种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微量元素为桥梁来研究在中药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方式和中药中的部分化学结构和成分。
参考文献
[1]马清初,王淑玲.单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5,7:57-58
[2]高衍裔,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2)
[3]曹治权,等.微量元素与中医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