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6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2±5.8)岁;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和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各30例。所选取患者均为身体健康者,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妇女未妊娠和哺乳;进行才治疗前3个月内均未实施牙周治疗,未服用抗生素,未实施不正正畸治疗;口内余留牙数量≥20颗[2]。LAgP诊断标准[3]:牙周病变局限于切牙和第一恒磨牙;至少2颗恒牙有邻面附着丧失,其中一颗是第一恒磨牙,非第一恒磨牙和切牙者不超过2颗。GAgP诊断标准: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侵犯第一恒磨牙和切牙以外的牙数超过3颗。
1.2方法
患者均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在初诊时拍摄全口根尖片,应用探针检测全口天然牙的四个位点的附着丧失、患牙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情况,第三磨牙可不予以检查,评价牙周总体情况。采取全口龈上洁治术清理牙石、牙菌斑,且将牙面磨光,使得牙石及牙菌斑发生沉积时间延迟。疑龈下洁治器将牙周袋内根面上存在的牙石、牙菌斑彻底刮除。在牙周局部涂抹2%碘甘油,予以3%过氧化氢溶液对口腔进行冲洗,且服用甲硝唑片0.2g/次,3次/d,持续治疗2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实施口腔卫生健康宣教,进行合理口腔护理,形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6个月PD、BI、AL变化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以(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时PD、BI、A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8、2.691、2.745,P<0.05);患者治疗后4个月PD、BI、AL均明显低于治疗后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6、5.264、5.741,P<0.05);治疗后6个月PD、BI、AL均明显低于治疗后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5、6.741、4.956,P<0.05)。
3讨论
侵袭性牙周炎在口腔科是较为常见一种疾病,牙菌斑为主要致病原因,菌斑在牙缝、龈下等处均存在,通过日常漱口、刷牙通常无法彻底清理。其所含有的细菌在口腔中得到快速繁殖,发生矿化从而产生牙结石[4]。牙龈组织长时间因牙结石、牙菌斑而受到刺激,导致发炎、肿胀症状发生,从而使得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和丢失。侵袭性牙周炎一般分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两组类型[5]。患牙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周健康状况及牙周病变程度。侵袭性牙周炎在治疗时关键是能够及早诊断、及早消除且对引发疾病微生物生长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得牙周环境保持健康。在对牙周病进行治疗时,通常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为治疗牙周基础,采取机械法及超声波彻底清理龈下菌斑、病变牙骨质以及牙石等,确保牙根表面具有较高光滑性,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菌斑在牙根表面发生再次附着情况。对牙周组织造成较为严重破坏的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在进行处理过程中需具有较为认真、细致性,注意观察龈下菌斑及牙石还有残留,使其得到彻底性清除[6]。经本文研究可知,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2、4、6个月时患者患牙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对比治疗前均得到较为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牙周基础治疗时间增加,患者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对比之前效果更为明显。由此可知,两组患者通过6个月牙周基础治疗后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齿松动度等指标均得到较为显著改善,由此可知,牙周基础治疗对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存在较为显著疗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牙周情况进行改善。由于牙周疾病并非单纯口腔疾病,此疾病与人类身体健康具有较为严密相关性,很多疾病均与牙齿疾病存在一定关系。所以,牙周疾病特别是具有较严重危害性的侵袭性牙周炎疾病需得到足够重视,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便防患于未然。
总之,侵袭性牙周炎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具有较明显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艳君 单位:应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