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被欺凌的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被欺凌的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108-02

一、问题阐述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有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最生气的就是被欺凌。欺凌行为让孩子头痛,家长心烦,教师也忧心忡忡,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多数孩子在学校受到辱骂、恐吓、嘲弄、勒索,排挤等欺凌后,选择独自承受,不敢让家长知道,也不愿向老师求助。一旦家长知道孩子在校园受到欺凌,父母都非常气愤和痛心。对此,有的父母会一味责骂自己的孩子懦弱无能,恨铁不成钢;有的父母会去责问班主任,要求学校立即处理欺凌他孩子的学生;还有的甚至会立即给孩子转学。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小林,初二学生。个子比较矮小,沉默寡言,读小学时成绩一直不好,做过智力测量,结果为“轻度智力障碍”。父母觉得有这样的儿子脸上没光彩,平时很少关心孩子。进入中学后,在同学中不受重视,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经常受到同学的热嘲冷讽。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后面。班里有一位恃强凌弱的男同学,长得比较高大,家境不太好,从初一开始就对他进行钱财勒索,不给他钱就扬言要揍他,不让其他同学跟他玩。小林非常害怕这位男同学,就经常偷父母的钱给他,直到有一次父母发现少了不少钱,此事才暴露。

案例二,小田,初一学生。长得很胖,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在班级从不惹事生非,可班级同学不知是何故总是排斥她。班级有不少的小群体,没有一个愿意接纳她,有时她主动接近她们,总是被她们找理由远离她,甚至还会听到一些难听的话,如:长得这么难看,像一头笨猪等。她越来越孤独,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她感觉在学校的每天都过得很痛苦,心情压抑,晚上也经常睡不好觉,她想离开这所学校不再念书了。

案例三,小文,初二学生,性格比较直率,脾气比较急,有点大大咧咧,成绩中等。在班级担任副班长一职,负责记录班级同学上课纪律情况,班级有一帮不爱学习的同学,上课经常讲话,常抄袭作业,经常被小文记下名字交给班主任。这帮同学受到处罚后,就将怨恨转到小文身上。他们采取的是通过贴吧、QQ群、手机等方式发帖谩骂,造谣中伤她。这些给她带了很大的困恼,让她伤心落泪,情绪低落,心理压力很大。她不想让父母知道,也怕告诉老师后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只好辞去班干部一职。

三、案例分析

欺凌是指任何故意在肢体、语言或心理上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推撞、辱骂、恐吓以及嘲弄,到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有的孩子还通过排挤孤立和散播谣言来欺负他人。还有些孩子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消息、社交网站和短信来嘲弄奚落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感情。上述三个案例都属于校园欺凌现象,主要原因有:

1.被欺凌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因素。易被欺凌的群体,情况各异,但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懦弱、孤僻、不合群、过分敏感、胆怯、缺乏安全感。受到欺凌害怕对方报复,也不敢将发生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及时告知,进而助长歪风邪气。有的是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不善表达,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被同学排挤,在学校中十分孤单。还有的是因身体障碍和智力障碍产生自卑心理,受到欺凌后,大多独自忍受,缺乏反抗意识。

2.实施欺凌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因素。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如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有些易使孩子趋于冒险与探究、反应强度比较激烈,易形成好动、好斗、好欺负的性格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极易受影视作品、游戏等中的暴力行为的感染,模仿暴力行为。同时和实施欺凌者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养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与行为方式影响极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明确指出,“身教重于言传”。有些家长习惯以棍棒与辱骂手段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同学之间的问题,认为谁能骂过别人或打过别人,谁就是强者。

3.青春期心理发展因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逢自主性的发展,在心理上独立感增强,经常会尝试一些冒险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渴望自己变得强大而呈现出疏远家长和老师,有些学生爱在学校做“老大”,出现抱团等现象,一旦出现被欺凌现象都不愿告诉家长和老师。同时处于青春的孩子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很在乎自己是否被同伴接纳,一旦出现被欺凌现象,常采取默默忍受,希望自己能解决的方式。加之目前学校比较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做人的道德培养教育力度不够,对班级和谐文化的营造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欺凌现象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法律教育流于形式。

四、对策建议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侵害,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有的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现象。更有甚者可能导致严重危及生命后果的。当欺凌发生时,孩子们需要父母和学校的支持,并且要尽快介入。

1.细心观察,主动了解原因。孩子受到欺凌后总会有一些迹象,如不明原因的瘀斑、撕裂的衣服、丢失东西,如书籍、电子产品和财物,以及在饮食习惯上发生显著的变化等。如果你注意到了孩子的行为变化,如以前快乐的孩子现在似乎常常愠怒、愤怒和不安,甚至拒绝上学,一定要问问发生了什么事。一般到中学时期的孩子是不愿父母过多地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知道你很高兴他(她)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表明你很愿意告诉孩子应该做些什么以尽量减少被欺凌情况。并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任何难以抗拒的事情,你都愿意站出来帮助他。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留意孩子的变化,及早了解孩子受欺凌的真正原因。

2.积极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受欺凌后,不能一味指责孩子,也不能暴跳如雷要找对方算账。父母要积极和孩子沟通,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做好一个倾听者,让孩子将自己经历的一切告诉你,了解欺凌的严重性如何,看看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问题不严重的话,家长可以提供一些解决冲突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你希望介入找老师谈时,先问孩子:“希望妈妈怎么做?”了解在整个学校系统中,孩子觉得谁是真正可以帮他的人?进学校前,先找学校心理老师讨论一下会更好,可以针对孩子的状况给予客观评估与建议,父母也可先借助心理老师的专业技术,处理好自己的愤怒和情绪。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如果家长不管孩子的想法,强行介入恐怕会使问题会更严重,孩子在学校更加孤立。就算决定帮孩子转学,也应适当处理后再转。这表示我们不是无计可施逃到另一个学校,而是去面对、处理后做了另一个选择,这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

3.参与活动,锻炼孩子能力。当孩子受到欺凌后,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跟同伴建立关系,如:可让孩子参加一些校外的兴趣班学习、暑假夏令营等活动,以扩大孩子的交友圈,鼓励孩子主动交友,学会如何接纳、理解、包容他人,掌握交友技巧。在生活中家长不要过多地包办孩子的事,平时孩子之间的冲突要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即使不顺利也是对孩子意志力的磨练,这对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帮助。家长还要加强青春期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让孩子掌握相应的自我保护、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

4.心理辅导,重建孩子自信。受到较严重欺凌的孩子,可能在心理上存在着恐惧和焦虑。自尊感的受挫和无助感也影响着孩子对环境的认知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这时家长需要寻求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缓解孩子的情绪,消除心理的阴影,有效减轻欺凌造成的心理效应。有的孩子本身个性上有不足或缺陷,也需要心理专业人士给孩子做心理辅导,改善不良的心理品质,使人格不断完善,这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