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一种临床常见而又严重的证型,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原因造成粥样硬化的动脉进一步狭窄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上50%~8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后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之后出现持久的胸前区剧烈疼痛、发热、血液白细胞增多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了解发病原因和症状,更要认清日常治疗保健中的常见误区,才能积极防治,远离病痛。

误区1 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

有些人认为,冠心病是老年人的专利病。其实不然,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当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由于饮食、生活习惯及外界环境等影响,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很多年轻人出现了冠心病、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死亡。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预防冠心病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也应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而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非老年患者同样要警惕冠心病的发生。

误区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是不能预防的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不假,但大多数患者可有前驱的先兆症状,可预防其发作。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发作要注意其发病的诱因,主要有: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升高,血黏稠度增高;在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在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时,致使心脏血液排出量骤然降低,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锐减等;同时要注意的是,晨起6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冠状动脉张力增高,在上述诱因下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误区3 我腹痛,医生怎么要给我做心电图;血脂不高,医生却给我开了降脂药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有胸痛的症状,但有少数患者却因梗死部位的不同,表现为上腹疼痛或干脆没有疼痛,仅表现为胸闷的症状。因此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就算是腹痛也要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而对于降血脂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135mg/dL,对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冠脉搭桥手术,以及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需要治疗。

误区4 放了支架就没事,回去该怎么吃喝就怎么吃喝

介入治疗放置支架是现代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办法,很多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放了支架并非万事大吉了。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症状得到缓解。但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另外,有些患者血管病变较多,支架只放在了几个重要的部位,还有的狭窄血管没有放支架。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也要综合施治,药物、饮食、康复锻炼缺一不可。

误区5 得了冠心病尽量不吃药,就算吃药也不做介入手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不然。只有及早服药治疗,才能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而有些冠心病患者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错失救治良机甚至失去了生命。其实,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以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好,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应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早就诊,早治疗,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放支架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医生提醒

1.冠心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强调生活习惯的优化,并要从儿童期做起。

2.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不管年轻或年老者均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有“三高”者中更应警惕。

3.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建议有相应症状的患者,尽早就诊于能做心血管造影并能支架植入的医院。

4.冠心病在任何时候都是要求综合治疗的,饮食、情绪、运动、药物均是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