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胃痞;中医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84-01

胃痞是以心下胃脘痞塞,满闷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且常伴有疼痛,胸膈满闷,纳少,大便不调的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胃痞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成为各型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一个难点。而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1辨证施治

1.1食滞胃脘型

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主症:胃脘痞满,嗳腐吞酸,胃胀拒按,矢气臭秽,大便泻出臭污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则: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法夏、枳实、白术、鸡内金等。

1.2肝气犯胃型

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发生痞满。主症:脘腹胀痛或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每因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而加重或诱发,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方药: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厚朴、半夏、生姜等。胀满较甚者,加入破气消导之品,如青皮、莱菔子、鸡内金等。如兼见胸胁满闷,或兼有咳、痰、喘症,或大便秘结者,常需加入宣肺之品,如桔梗、紫菀等,以起提壶揭盖之功,助气机肃降。

1.3寒热错杂型

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焦,又加痰饮内生,扰胃上逆,而致胃痞。主症:胃脘痞满,灼痛,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苔黄或白腻,脉弦细。治则:辛开苦降,理气和胃。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佛手、香附等。热偏重者,加栀子、竹茹;寒偏重者,加高良姜、制附片;痰饮偏重者,用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

1.4脾虚气滞型

气虚推动无力,也可以导致气滞,发生胃痞。主症:脘腹痞胀,不思饮食,食后加重,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则:补气健脾,理气和胃。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木香、厚朴、枳壳、柴胡等。若有坠胀感,加葛根、升麻提气升阳;若胃寒怯冷,加制附片、小茴香温阳散寒。

1.5湿滞脾胃型

湿邪犯脾或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可致脾气受阻,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导致痞满的发生。主症: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呕吐痰涎清水,体倦身重,苔腻,脉濡。治则:祛湿和胃消痞。方药:平胃散加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法夏、茯苓、砂仁等。偏寒者加桂枝、高良姜、藿香等;偏热者,加黄连、黄芩,生苡仁等;兼见气虚则加用炙黄芪、炒白术等补气健脾药。

2病案举例

2.1病例1

女,33岁,2002年1月初诊。诉有胃脘痛病史5年。1周前受寒后再次诱发胃脘痛,伴恶寒、头痛、呕吐清水,经西医诊治,服用奥美拉唑、果胶铋胶囊等,胃脘痛已缓解。现诉胃脘痞满不消,嗳气频频,口淡,泛吐清水、畏寒怕冷,心悸惊惕不安,诊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辨证为中焦虚寒,水饮内停,治宜温阳健脾,化饮降逆,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药用茯苓15 g、桂枝10 g、炙甘草6 g、生姜15 g、旋覆花10 g、大枣10 g、法夏10 g、高良姜10 g、党参15 g、香附10 g,3剂。服后诉仅遗少许胃脘痞满不适,予黄芪建中汤加减调治,1周而愈。

2.2病例2

女,46岁,2004年6月初诊。诉有胃脘痛史10余年,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药系统治疗6周,复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现诉胃脘胀满,以致坐立不安,需用手轻揉,嗳气后则减轻,生气后则病情加重,纳谷不香,喜少量热饮,二便调,诊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脾气虚弱,肝木乘脾,治宜补气健脾,疏肝理气,予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药用党参20 g、白术12 g、茯苓10 g、炙甘草6 g、法夏10 g、陈皮6 g、木香6 g(后下)、柴胡12 g、枳壳12 g、白芍12 g、大腹皮12 g、厚朴12 g,3剂。服后诉胃脘胀满有所缓和,守方再进,10剂后症状消失,予香砂六君子丸善后巩固。

3体会

胃痞,又称为“痞满”、“痞证”。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的部分患者,用西药治疗后胃脘疼痛缓解,而腹胀满难消,或始终以胃脘胀满为临床唯一症状,且吗丁啉、胃复安、莫利等促胃肠动力西药效果亦不理想,中医将之归属于“胃痞”范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常能获效。脾胃同居中焦,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则实邪内阻,虚则脾胃虚弱,而且两者常互为因果,终至虚实夹杂。另外病邪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病情复杂。因此临床必须细心审察,注意抓准主症,辨证施治。

(收稿日期:200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