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子家训》中的和谐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子家训》中的和谐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族教育殊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家族长辈为子女而专门撰写的文献。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各家族都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文献载体,在家族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家训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以为当今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元代郑文融的《郑氏规范》、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影响广泛。关于《朱子家训》,有学者认为:“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的传统家训中对民间影响最大者,应该非此篇莫属”,“三百多年历传不衰,无论是官宦士绅、书香世家还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流传之广、影响之久远,超过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任何~部。”(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2~684页)本文就《朱子家训》中的和谐之道作一阐述。总结传统家训中的和谐之道,对当今教育如何理解和运用和谐教育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现代新人将会有很多启示。

“和谐”(或简称为“和”、“谐”、“合”)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及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就有“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可以解释为适合、恰当,也即恰到好处。《朱子家训》作为家训中的名篇,短短500余字中,没有不着边际的“说教”,而是以生活为中心,以质朴的语言,具体的事项,指导儿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和谐教育思想。

一、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朱子家训》开篇道:“黎明即起,……既昏使息。”这里讲的是人们的作息时间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一致,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应该说,在古代没有现代照明的情况下,“早睡早起”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早睡早起,充分利用日光,抓紧时间工作和学习,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睡懒觉。起来第一件事做什么呢?“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内外整洁,就是不论室内户外都要收拾得整整齐齐,也就是人们居住的内外环境要整洁和谐,使人愉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流传甚广的名句。它教育儿童要珍惜粮食爱惜衣物,粮食和衣物都是劳动人民辛苦所得,是大自然所产,不能暴殄天物。“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对自己的生活消费要俭省节约,请宾朋饮酒吃饭切勿依恋无节制,不要超越了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这里讲的是生活消费要恰当,不要奢华无度。“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不必样数太多,要简单而烹饪得法。如果烹饪得精美可口,就是利用菜园里种的蔬菜,也胜过烹调不宜的山珍海味。这也就是《论语》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恣”就是放任,不加约束。教育儿童不可为了满足食欲而任意屠杀家畜和家禽,反映了不能过度破坏自然生态(包括动物)的思想。“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不要花很多钱建造豪华的房屋。普通房舍,只要收拾干净,住着也很舒服。不要用尽心思,谋计购买良田,就是薄田,只要能多加灌溉施肥,也可以有相当的收成。以上所反复强调的饮食、住房、田产,只要适度就可以了,《朱子家训》反对过分的物质生活追求,倡导爱惜物力,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确立维护家族和谐的思想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朱子家训》很重视家族和谐。“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分多润寡”的意思是多的减少些,少的增添些。也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兄弟叔侄要力求公平。“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这里是说家庭成员不论长幼,都要严格遵守家庭生活规范,过去称家法。当然封建时代的家法有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但当今按照现代意识遵守家庭生活规范还是很有必要的。“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持身处世必须做到质朴,教育子女要有合适的方法。《论语》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做人要质朴,不能华而不实,花言巧语。质朴就是作风老实,实事求是,举止恰当。教育子女要慈而有严,既不能对其放纵又不能过于严厉,要有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如果一个人把钱财看得很重,刻薄而不孝敬父母,就不配做子女。这里批评了这种不和谐现象,目的是要人们正确对待钱财和父母的关系,轻钱财重父母。中国有孝的传统,“百善孝为先”。只有弘扬孝道,家庭才会和谐相处。“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不能索要对方过重的聘礼,娶媳不能计较对方厚重的嫁妆,认为重聘和厚妆都是不恰当的,以俭约、合适为好。

三、倡导和谐的人际交往

《朱子家训》宣传的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伦理纲常。“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伦是指人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常是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伦常就是人类相处生活的道理。任何社会都存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剔除传统纲常伦理中的等级因素,无疑可以为现代人选择和思考处理伦常关系提供参考。乖舛,是冲突错乱的意思,如果伦常冲突错乱,社会很快会衰落而灭亡。这里指出了建立和谐的人伦(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一个人要有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应有侧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每个人都有同情恻隐心,人际关系就会充满温暖和谐。“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但讲话过多、不恰当就会引起“失误”,因而孔子是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在家过日子要避免与人争吵而引讼,争讼总将有凶险。这就是告诫人们要邻里和睦,尽量不要引起不必要的人事麻烦。“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意外之财就是不适合得到的财富,一个人不能贪心。喝过量之酒是不适合的,不利于身体健康。“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谄容是逢迎讨好的言语和表情,俗称“拍马屁”。如何对待富贵和贫穷,这是对一个人气节和人格的考量,儒家反对嫌贫爱富,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我们对待富贵和贫贱,都应当一视同仁,保持自己的风度和品格,这样才是恰当的:“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儒家宣扬仁爱。“仁者,爱人矣。”(《孟子・离娄下》)恃强凌弱是不仁的表现,是不恰当的行为。

四、保持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朱子家训》还关注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性情古怪偏激的人,做事自以为是,但事后会感到后悔。所以人要不断反省,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心态,有健康的心理。《论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这是作为圣人的孔子的和谐处世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如何对待别人的言论以及如何看待与人发生的争执?这里就是心态问题。《朱子家训》认为:“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不要轻信人家的言论,也许是有人搬弄是非;和人家因事相争,可能是自己的过错。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就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化干戈为玉帛,所以要保持和谐的心态。

综上所述,《朱子家训》力图通过家训教育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家族的和谐、人际交往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而维护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天地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自然天地相和合,进而体现出中国’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生命的最高价值就体现在这“合一”中,因此,《朱子家训》列举的生活琐例指向的是人生的“和合”境界,即接通天地的美感境界。个体的道德境界提升为宇宙的本体,可见事例虽小但反映的意旨却是深刻而本质的。《朱子家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珍视。

(作者:江苏省江阴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邮编21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