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民之“道”与富民之“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民之“道”与富民之“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为老工业基地,兼具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重庆,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向外输出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

劳务经济具有其他经济形态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投资少、见效快,相对于建厂开店投资大、周期长,劳务经济可谓“吹糠见米”;劳务经济开发的是人力资源,它具有无污染、节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发展劳务经济能带来多方面的正面社会效应。

促进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维护社会安定、保持政权稳定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持续增长给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就重庆而言,已进入一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异常突出的时期。由于19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就业期,我市2004年末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71.53%,数量达到2259.21万人,总量巨大,处于“绝对过剩”状态。而与此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2000-2004年期间,全市就业人数年均增长仅5万人左右。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由“九五”时期的0.9下降到“十五”时期的0.39。劳务输出已成为疏导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泄洪”渠道。2004年全市农村转移到市外的劳动力达249.89万人,占65.0%;转移到市内的劳动力134.42万人,占35.0%,说明了劳务经济对缓解本地就业矛盾的有效性。

增加人民收入和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劳务经济曾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以菲律宾为例,2003年底仅在香港的“菲佣”就有12万多,按每人每年4万港元收入计算,总收入达48亿港元。劳务经济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增收的渠道。四川省每年外出农民工有1600万人,全省输出劳务的收入将近700亿元,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3来自外出务工所得。由此可见,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农民的收入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也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繁荣。2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让全世界震惊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低成本供给。可以说,没有中西部源源不断的便宜劳动力,就没有“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加工业的繁荣。大到家用电器、集装箱货柜,小到玩具、丝袜,“中国造”席卷全球,正是风起云涌的打工浪潮成就了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是城市服务业的开拓者。江津出来打工的郭家富兄弟4人把洗脚保健发展成年产值6亿元的大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促进观念更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外出打工不仅充实了打工者的口袋,也丰富了他们的脑袋。从农村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打工的经历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学到了技术,转变了观念。从农民变为技术工人,从打工者到商人、企业家,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份,还有他们自身的素质。

打好重庆劳务经济“七张牌”

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当前,重庆应采取措施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步伐。

“产业调整”打好“载体牌”――调整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产业载体。产业发展政策影响就业岗位的增减。众所周知,发展轻工业比发展重工业更有利于增加就业,服务业比工业更有利于扩大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只有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重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调整投资偏重于重化工行业的传统思路和产业政策,注重发展就业增长弹性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务业、加工业等。

“企业增容”打好“吸纳牌”――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扩大市内就业容量。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就业投资弹性)在多数领域比大企业高出1倍以上。据统计分析,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分别需投资22万元、12万元、8万元,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目前,中小企业不仅吸纳了工业企业3/4左右的劳动力,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对吸纳就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职业培训”打好“提能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能力。一方面是用工单位招工困难,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大量剩余,“技工荒”已经昭示出发展劳务经济的切入点。目前,劳务需求的增量大多限定在具有一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工种,提高劳务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实现劳务转移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是实现劳务经济扩量提质的关键所在。

“细分市场”打好“职教牌”――细分职业教育市场,全面推广职业教育、执业资格证书与就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实施与用人单位“联姻”战略,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全面开放职业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办学机构加盟,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品牌培育”打好“标签牌”――培育劳务品牌。“石龙技工”、“重庆月嫂”的成功,说明打造劳务品牌,是发展劳务经济的有效途径。这件事应该由政府来做,根据重庆的人文、历史和已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提高重庆劳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中介服务”打好“组织牌”――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04年末,在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29.9%的劳动力通过自发转移方式实现了转移,68.9%的劳动力通过亲属朋友和中介机构介绍方式实现了转移,只有1.2%的劳动力通过政府组织方式实现了转移。由此可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必须依赖各类中介机构,政府直接出面,成本既高,效果还未必好。政府应该支持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设立网点,充分发挥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社会联系广泛、信息渠道多样、职业介绍方法灵活的特点,帮带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其成为劳务市场中的主角,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

“管理服务”打好“体系牌”――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对输出人员全程服务,跟踪管理,对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派人处理,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稳定率。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的维权工作,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把其作为处理劳务纠纷、维护权益的依据。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及时受理农民工有关劳务投诉,对用工单位违反《劳动法》及有关法规、不履行劳动合同、拖欠克扣民工工资、超时工作以及侵害民工人身权利的行为,依法处理,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重庆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