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化”导学案设计(中图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学案说明
课标解读:本节课对应课标要求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材料的运用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手段,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则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材料的使用,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学情分析:授课学校位于深圳市南山^,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中。从对城市的熟悉程度来说,学生对城市发展变化已经有较为深刻的生活体会;从知识的学习来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知识运用和迁移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材料适合选择与深圳相关的图片、数据、文字,以求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探究活动的设计则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本节课希望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读图和判读能力亦得到提升,教学目标分解为:①运用深圳城市化过程的图片、数据和文字,总结归纳城市化的定义,说出城市化过程的三大转化及其本质;②绘制深圳城市化水平过程曲线;判读过程趋势图,分析城市化进程的时间特征;通过与北京、陕西的对比,探究城市化的区域差异;③动态描述城市化进程;结合地图,指出世界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地区分布,并简述其共同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城市化进程的时空特征,难点是学生运用材料对时空特征的理解、运用和拓展。
设计线索:深圳的学生对城市化的内容非常熟悉,他们的父辈经历了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的过程,而其成长经历正是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案设计联系了三条线索,分别强调学生对生活调查、深圳乡土地理和地理学科逻辑的理解。线索1:父辈的人口迁移调查。学习“人口迁移”之后,我校地理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利用清明假期对父母进行一次小访谈,了解他们来深圳以前的居住地、来深圳的时间和原因、深圳和原居住地的人居环境感受,并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人口迁移的特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进行前期铺垫和导入。线索2:深圳城市化历程。以时间为线索搜集深圳变迁的各种图片、文字和数据,让学生感受深圳城市化过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以此为基础拓展至我国乃至世界的其它区域。线索3:地理时空逻辑。本学案设计中以时间线索突出城市化的进程特征;以深圳市内城市地域的扩大直观反映城市化的概念;深圳、陕西、北京的类比推出不同区域城市化的特征,由此注重地理时空逻辑在教学中的渗透。
二、导学案设计
【调查展示】思考:父辈来深圳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哪里?大量人口的涌入对深圳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探究活动】1.城市化定义
材料Ⅰ:深圳人口变化图(如图1)。
材料Ⅱ:深圳工业之开篇――改革开放之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产业以农渔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深圳等特区设置了政策洼地。短短几年时间内,深圳农民的土地,香港的资本、技术、管理和产品,本地和内地的农民工劳动力,三者结合,深圳地区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和迅猛发展自此拉开了序幕。
材料Ⅲ:1979―2015年深圳市卫星影像图(图略)。
材料Ⅳ:深圳莲塘今夕巨变(图略)。
【对点训练】
(1)完成图2所示问题。
【探究活动】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判断标准:城市化水平 = ÷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多低于40%)。
【对点训练】据表1在图4中标出相应年份深圳城市化水平值,并按时间顺序连成平滑曲线。
(2)城市化进程特征和区域比较 (小组讨论)。
①城市化过程往往要经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结合所绘深圳城市化进程曲线,对深圳城市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每一阶段的时间段、特点(如图5、图6)。思考父辈来深圳的时间处于深圳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我的问题】
专家点评:本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深圳为例学习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突出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理念,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图表分析、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是经济地理重要的研究手段,本课运用翔实的资料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地理学时空发展的规律,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地理现象和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关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教学设计给予学生较大发挥空间,课堂操作中注重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对课堂生成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过程。(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高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