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乐感培养的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乐感培养的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是人们对音乐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反映。它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努力培养学生乐感,才能使演奏者淋漓尽致的表现音乐内涵,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呢?我认为,加强学生“指”、 “耳”、 “心”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感。下面谈点滴体会,以便抛砖引玉。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指”的训练是基础训练,即“技巧”。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很容易注重技巧的训练。因为,钢琴演奏要靠手指完成,“指”是直接从事演奏的部位,所以,指的技术、动作、能力直接影响作品的表现。比如弹奏基本练习《C大调音阶》时,手指第一关节塌陷,弹奏出来就会出现强弱不稳,模糊不清的音,直接影响作品的表现。由此,在基础训练阶段:加强学生每个指的支撑训练,使每个指独立承担平衡支撑力是非常重要,它像人学走路的脚一样,站好、站牢、后来才能走稳,跑快。否则,没有“指”的支撑训练,手指就不可能获得灵敏的技能技巧,学生在以后的钢琴学习生涯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出现不到位的触键和手指跑不动。所以,支撑训练是手指基础的基础,这种说法一点不过分。当然,现代钢琴演奏,圆润丰富的音质靠手指正确的触键与手腕、肘、臂、腰乃至全身的力量完美结合。那么,在加强“指”的各方面训练时还要强调身体其它部位地作用。当然,钢琴作为一门系统的艺术形式,“指”的技能也不是孤立进行,它还需要演奏者全身地投入用“耳”的鉴赏和“心”的感悟方能完善一部钢琴作品。

“耳”的训练是指弹奏者必须具备灵敏的听力,是技巧和乐感的媒质,是“指”与“心”沟通的桥梁。著名钢琴家霍夫曼说:“学生应该首先致力于获得在大脑中形成音响图像的能力,而不是音符图像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艺术活动中,演奏技巧与欣赏能力必须借助“耳”这一有效的艺术知觉来完善,离开“耳”对声音的辨别和鉴赏,演奏就成无本之木了。在钢琴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指”的训练,而忽略了“耳”训练的重要性,这不但阻碍了学生乐感的培养,而且影响兴趣的提高。许多学生在弹奏中往往不注意,耳朵常常“闲”着,以致呈现给听者的是干瘪的技巧,而缺少动人的生命力。那么如何用动听的声音来表现乐曲呢?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应要求学生细心聆听自己弹奏的声音。如开始弹奏非连音,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正确弹奏非连音,还要让学生辨别音质的好坏,在聆听自己弹奏中寻求最好的音质演奏,获得乐趣。好的音质具有丰富的泛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不是尖、僵、硬的声音。教师在启蒙教育中不断范奏,给学生确定一个好的音质标准,让学生把完美的音质在耳朵里扎根,较早地获得辨别音质好坏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感觉能力的需要。使学生在弹奏中自觉地去追求适合音乐表现动听的声音。

“心”的训练是指弹奏者对音乐的内心感受,是音乐表达的灵魂,即“乐感”。 用“心”去弹琴,是在用“耳”去弹奏的前提下产生的。我国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说: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尽管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目的在于使人心达于“和”,但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人们其实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心”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更早如《诗・大序》里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尽管它论述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心”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的重要作用。同一首乐曲,由不同人来弹奏,能否融入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所达到的效果迥然不同,就是“心”的理解程度所产生的不同效应。

用“心”弹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它对弹奏者的个人生活阅历与情感的体验,以及弹奏者本身所具备的气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虽然有的学生具备先天的好乐感,但大部分学生要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才能达到。这样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教师要通过认真分析作品,从速度、节奏、强弱以及表情符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范奏把非的音乐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用感受来表现音乐内涵。当然,不可强调学生一味地模仿老师。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初级感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凭借天资基础对作品进行感性领会,还从作者的时代、派别、风格等方面了解分析,再加上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来引导学生用“心”去处理作品。如教授《牧童短笛》一曲时,我在首遍范奏后,让学生阐述对乐曲的感受,然后逐步引导分析:小牧童,骑牛背手拿短笛一边放牧,一边吹笛是怎样的一副画面?由此又联想到是如何一种情景?第一段乐曲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表现出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场景,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纵情对歌,速度徐缓,旋律悠扬。弹奏者要用触键来表现牧童在牛背上的喜悦心情,左右手下键使产生的声音与情感完美结合表达音乐情绪。第二段乐曲速度欢快,旋律流畅,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音乐,与前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牛背上的嬉戏追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曲调稍加修饰,使乐曲显得更加充满诗意。最后减弱结束在明亮的高声区,好像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牧童重新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赶着牛渐行渐远。音乐富于变化,弹奏上手腕灵巧多变,弹奏者触键把握好旋律与伴奏对比,连贯、流畅、强弱、速度、力度对比,左右手连接自然、流畅。这样教授学生用“心”去弹奏,提高学生音乐感觉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自己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有意识地去体验从未经历过的,却是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演奏中大胆用“心”去想象,勇于投情,把自己对作品的切实感受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指”、“耳”是基础,是第一目标;“心”是升华,高层要求,是第二目标。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先天音乐灵感,但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娴熟的“指”,用“耳”去聆听,用“心”去弹奏,做到“指”、“耳”、“ 心”完美的结合,就会使学生的乐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