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经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负迁移及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利用直观、变式、对比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概念的形成,防止生活经验对新知学习的负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经验;负迁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56-0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任何新的学习都要受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先前学习使学习者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的却效果相反。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哪些负面影响,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对策呢?
一、生活中的大小与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例在平时公开课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对这一节课研究得比较充分,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学生能非常清楚地区分,但对于角的大小,总会有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强加给学生,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以下的教学片断我们非常熟悉:
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小组合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制作活动角。
②跟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师:固定活动角的一边,逆时针转动另一边,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大了。
师:怎么变大了?
生:开口变大了。
师:顺时针转动另一边,又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小了。
师:怎么变小了?
生:开口变小了。
③通过刚才的操作,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④判断下面角的大小。
师满怀期待地问: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
生犹豫了一下:后面的角大一些。
师有点失望地说:我们刚才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比较角的大小我们只要看什么就可以了?
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关于“大小”的意思,应该说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名词)指大小的程度;②(名词)辈分的高低;③(名词)大人和小孩儿;④(副词)或大或小(多偏于小)。数学上对“角的大小”有着明确的定义,这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大小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理解数学上的特殊规定。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谈话:图片出示两个人,一个又高又壮,一个瘦小一点。提问:谁大一些?学生自然会回答,前面那个大。然后出示两条信息:又高又壮的人今年30岁,瘦小一点的人今年35岁。接着多数学生会说:瘦小一点的大。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学生就会明白:这里的大小有着不同的意思,可以是个子的大小,也可以是年龄的大小,要确定是比较哪一种。
课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角来厘清角的大小的意思。固定活动角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学生会发现随着边的转动角的大小也发生改变。
师: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变化,你们怎么知道角的大小变了呢?
生:两条边张开,角就大;两条边靠拢,角就小。
师:你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角的大小指的就是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我们就说角越大,叉开的越小,我们就说角越小。
师:现在把角的两条边固定,把角的一条边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现在把角的另一条边也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还是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如果把这两条边缩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生:还是没有变化。
师:关于角的大小,你有了什么发现呢?
生:角的大小是指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可见,在教学中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后,适时应用变式进行强化,明确概念的本质,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二、球是圆的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①出示圆形,师:这个是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是圆。
②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说一说圆形有什么特点。
生:边上弯弯的。
生:摸上去平平的。
③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
生1:篮球。
生2:乒乓球。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副院长对这个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儿童以为球是圆的,是因为球的剖面是圆吗?恐怕主要是日常语言的误导,因为中国的语言习惯,‘球’有骂人之嫌,‘圆’富赞誉之意,所以该称‘球’的地方常常代之‘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圆”也有一种解释:形状像圆圈或球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们对“球”与“圆”的看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找生活中的圆形”这个环节之前,出示一个排球。
师:这个是不是圆呢?
生:这是一个球。
师: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一起摸一摸,发现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一起玩一玩,发现球可以拍,放在桌子上可以滚来滚去,圆不能拍,也不能自由滚动。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辨析――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逐步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生活中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围篱笆。小猴子围成长方形,大猴子围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
生1:三角形。
生2:四边形。
师:到底哪种围法更牢固呢?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同学们的学具袋里就有三角形、四边形,同桌两人分别拉一拉,看有什么感受?
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很牢固。
师:(出示四边形)我们一起来看,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怎么样了?
生:变了。
师:再拉呢?形状又怎么样了?
生:又变了。
师:(出示三角形)拉动三角形呢,它的形状变了吗?
生:不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吗?
生: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
在生活中,有些物体不容易变形。有些是由于物体的形状结构,有些是受材质的影响。例如四边形的铁架,我们用手去拉,是拉不动的,而三角形的红领巾很容易折叠,这就是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比较坚固的物体,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易变形就称之为稳定。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显然是不同的。它是指当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围成的图形具有唯一性。当然三角形的物体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坚固,不易变形的特征。教学中,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抓住本质,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徐文艳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这样设计的:
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吗?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就稳定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这样相同的一袋小棒,请你们做一个三角形。
师:请你们把做好的三角形和同桌比一比(教师示范比的动作:两人将三角形重合),有什么发现?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是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你们的发现呢?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也是一样的。
师: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样一袋小棒,那是不是全班同学做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呢?
任意叫三位同学把所做的三角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叠在一起,完全一样。
师:看来,只要三根小棒长度确定,不管怎么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只能摆成这一种三角形。再拉一拉,三角形会怎样?
生:(拉一拉后)拉不动。
师:再把三角形和同桌的比一比。
生:我们的三角形还是一样。
师:通过这个实验的研究,现在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本身具有不变形的特征,我们也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像这样的四根小棒,你们猜猜看,老师会摆成怎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
师:(按学生说的摆出长方形)难道就只能摆出这一种图形吗?你们再猜猜看,老师还会摆出怎样的图形?
(演示:摆出其他大小、形状不一的多个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都是这四根小棒,老师可以摆这么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图形,而你们用同样一套的三根小棒,只能摆出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要使它不变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有。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前操作。
师: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稳定了呢?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加一根小棒后就形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稳定了。
师:同学们,图形各有各的特点,在生活中也各有各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了吗?
生:知道了。
在这节课上,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从而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今后学习理解上的歧义。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生活中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生活中的“比”和数学上的“比”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多做有心人,多一些研究的视角,多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变式和直观,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扣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才能减少负迁移,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三――空间观念(下)[J].小学数学教师20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