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水平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水平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体育、艺术2+1项目”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要求高于课程标准对同一水平学段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这决定了学校体育只有调整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实现“2+1项目”目标。教师教学任务调整而其他教学要素不变的“专家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挥教师专项特长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部分课时学生按所选项目重新组成班级进行学习的“专选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得到系统而高效的运动技能提升。而“专项社团模式”可有效拓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载体,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体系。专家教学模式、专选教学模式、专项社团模式逐阶递进且各有侧重,对稳步推进标准相对较高的“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具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68-03

从2001年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组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并命名了一批“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2004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率先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2011年4月,教育部在总结实验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上,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校体育来讲,尽管《通知》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由“2+1项目”实验时的“较好掌握”降低为掌握,但仍高于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的“基本掌握”的技能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否则将无法顺利实现“2+1项目”目标。本文结合初中学校体育实际,依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探讨3种依次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建立技能基础、提高技能水平和完善技能体系,有效达成“2+1项目”目标。

1 通过“专家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的技能基础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运动技能为纲和按年级排定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却没来得及为体育教师建立可操作的实践体系[1],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随意和教学内容混乱的不良现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仍基本延续着“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使得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胜任自身专项的教学和训练工作,但却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其他项目越来越高的学习需求。教学行为缺乏系统性和技能教学总体水平偏低是阻碍学生掌握技能的根本原因,运动技能教学陷入了“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恶性循环之中[2],而专家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专家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在不打乱学生行政班的情况下,根据教师专长来确定其执教全校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往是按班级来划分教师的教学任务,而现在则是按体育项目。实行专家教学模式,首先,学校要牵头制定科学的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并合理分配各项教学内容的课时数;其次,在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量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竞聘、学生投票、综合评价等手段来确定教师负责的体育项目;最后,所有体育教师要一起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和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和避免教学冲突。

例如:某初中的3个年级各有4个教学班,每周每班体育课时数是3节,学校共有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学期执行15个教学周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假定学校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田径跑、跳、投等9项,且每学期每项各5课时。3位教师各负责自己擅长的3个项目的全校体育教学任务,保证了工作量不变。假定某教师负责田径3项的教学,则其教学进度可以是前5周初一年级,中间的5周初二年级,最后5周初三年级,这样就不存在教学进度冲突的问题。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教学需要以更加合理的课时为单位进行各年级的教学轮转,而不是简单地以阶段来划分。只要学校有一位以上的体育教师,专家教学模式就是可行的,教师越多则分工可以越细,越容易发挥教师的专长。

由于教师能够专注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师马上由“多面手”成为“专家”。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且擅长,所以教师教学准备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能够同时获得不同年级的教学反馈,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更加有针对性。由此可见,专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学习,对建立学生的体育技能基础具有积极作用。

2 通过“专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当我们由呼喊“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到忽然发现学生对体育中考项目也缺乏热情的时候[3],如何让学生对标准相对较高的“体育、艺术2+1项目”产生必要的兴趣和保持足够的热情,显得十分重要。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又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来实现的。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4]。专选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来有效激发他们的运动参与热情,以此保证学生运动技能提高所必需的练习率。

专选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将多个班级的学生按其所选的体育项目进行重新的教学组合来进行集中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专选教学一般每隔几课时安排1次,多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同一课时进行由不同教师任教的体育学习。从初二年级开始实行专选教学比较合理,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对初中体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而不是建立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经验和认识之上,以维护学生自主选择的正确性和严肃性。每学期的专选教学课时以10次左右为宜,课时过多则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过少则会导致专选项目技能教学的连续性不强。具体开设的体育专选项目由学生在课程标准和“2+1项目”的范畴内自主选择,学校统筹确定。开设体育专选项目的数量要充分考虑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容量。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是多班级的全体学生同时学习各自专选的教学项目,所以为了避免学习时间上的冲突,最终每位学生只能参加一项专选内容的学习,这与“2+1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的目标形成了矛盾。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初二和初三年级选择不同的专选项目解决这一矛盾,也可以通过强化专家教学模式下的某一项教学内容来弥补专选教学模式技能数量的不足。当然,实际上通过专家教学模式已经能够使大多数的学生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技能水平,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要去强化某一内容,主要是出于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2+1项目”技能水平的考虑。

例如:某初中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各有4个教学班,每周每班体育课时数是3节,学校共有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学期执行15个教学周的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专选流程,学校确定体育课每隔3课时安排1节专选课,且两个年级的专选课不安排在同一节课。专选项目为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4项。因专选课是4个专选班同时上课,这样便造成了专选教学缺一位教师的问题。对此,学校可以从其他具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和社会体育人才中物色人选以满足专选教学的师资需求,也可以在保证各专选班合理班额的前提下,将专选项目缩减到3项以避免师资不足。为了均衡各专选教学班的人数,在选项时学校要指导学生对供选的4项内容填写志愿次序,以便于调剂。

另外,对于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和体育教师人数都相对增多,开设的体育专选项目也应该增多,以保证合理的专选班额。但实际上,学生的首选项目志愿往往集中在几个热门项目上,学校如果一味地通过调剂措施将学生分配到其不喜欢的专选项目班,那么就无法发挥专选教学模式对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某初中有9位体育教师,初二和初三年级各有10个教学班,按学生志愿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5个专选项目班。此时,如果仍10个班同时上课,那么这5个专选班肯定是“人满为患”。对此,学校可以将5个项目各开两个班,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课时分别授课。如果学校场地设施配备充足且教师技能储备富足,学校也可以安排这5个项目的10个专选班同时上课,同一项目的两个班由不同教师授课。

3 通过“专项社团模式”巩固学生的技能体系

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地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这就要求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必须达到“精学”的程度,即经常在课外从事该项目运动并可以指导其他初学的学生从事该项运动等[6]。专项社团模式为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并达到精学程度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平台。

专项社团模式是指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能发展需要,利用课外时间以学生体育专项社团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相应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看作是专选教学模式的课外延伸,只是形式更加灵活。专项社团模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一个灵活、开放、宽松的环境下,对“2+1项目”中不够完善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对已具备的体育技能进行巩固和运用,以期真正实现对体育技能的较好掌握。

实行专项社团模式,首先,学校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专项社团活动,如组织各种学习、比赛和展示活动等。考虑到学校的场地设备资源限制,专项社团模式可以只面向初二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当然在保证活动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可以像体育大课间活动一样集中开展,也可以各年级分批错时进行。其次,学校还可以动员学生带动家长参与体育锻炼和指导[7],如开展家长助教、体育亲子赛、周末欢迎家长来锻炼等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中去,比如向在学校打太极拳的老拳师学习武术、为在学校进行的篮球赛担任裁判工作等。

上述3种教学组织模式既存在递进又各有侧重。“专家教学模式”侧重于建立学生的技能基础,“专选教学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专项社团模式”侧重于巩固学生的技能体系。3种模式的有序实施和有机结合必将显著提高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体育技能水平,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健. 体育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J]. 体育教学,2010(4):21.

[2] 毛振明,扬帆.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5-27.

[3] 田志军. 对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的再认识[J]. 体育师友,2011(1):57-59.

[4] 董文梅,毛振明,包莺.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J]. 体育学刊,2008,15(11):75-78.

[5] 王文生. “体育、艺术2+1项目”解读[J]. 体育教学,2005(1):6-7.

[6] 毛振明.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三)[J]. 中国学校体育,2011(3):21-24.

[7] 李长志. 区域性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学校体育,2008(8):16-19.